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当代黄姓的人口已达到300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黄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是现在中国大陆第七大姓,福建和台湾第三大姓。

渊源

1、黄是轩辕黄帝的族祢,是图腾,是姬姓姬的别体。黄图腾是龟的正视图,臣为龟,称玄武。巳为蛇,龟蛇合文也称玄武,作“熙”。后裔随母系(女性下传)称(姬),随父系下传姓黄。黄姓始于轩辕氏黄帝,而黄帝随母姓——姬。轩辕氏在没有成为中原领袖之前只能称轩辕氏,不能称黄帝,黄帝王字本为竜,读作“龙”音,至今日本人仍然使用这个字。后人以“黄”为龟“不雅训”,改为“黄鹂”,称为黄夷。

2、出自嬴姓,以国为姓。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黄氏是其中的一支。《元和姓纂》载:“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更详细载:“黄氏,嬴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僖公十二年(前648)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亦嬴姓十四氏之一也。”

3、起源于春秋时期,金天氏少昊裔孙台骀的后代,以国为姓。《左传•昭公元年》载:“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颛顼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4、起源于古代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武陵溪人、峒人和壮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都有黄姓。《唐书•南蛮》:邕管蛮(今广西一带少数民族)有黄姓,唐人黄少卿、黄少高、黄少温都是南蛮黄姓后裔。

5、他姓改为黄姓。闽州越地王改黄,浙江陆改黄、丁改黄,江西巫改黄、金改黄、游改黄,安徽吴改黄、范改黄,江苏廖改黄等。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

得姓始祖

伯益为始祖。《史记•秦本纪》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汉书•地理志》载:“秦之先曰伯益,出自颛顼帝。”

姬姓黄氏血缘始祖陆终。陆终,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火神祝融的儿子,是黄帝之孙颛顼(即高阳)的玄孙。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汉魏六朝时期,固始黄氏族人南迁福建。宋路振《九国志》载:“晋永嘉二年(308),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晋安•莆田派黄氏族谱载,这支黄姓来自江夏,是黄香、黄琬、黄忠的后裔。祖自黄歇始居江夏,汉初有黄大纲,任光州刺史,迁光州,后来到黄香父辈时回居江夏;到黄忠次子黄公衡时,又迁回固始。公衡生黄腾,黄腾生知运,知运生元方。宁德黄鞠派的族谱则记载,其固始开基始祖为黄初。谱称黄氏世居江夏,“传五十世到汉末,初公于汉灵帝时职任御史,因宦官专权,弃职隐居光州固始县,家焉。”

1、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原八姓衣冠南渡入闽,其中黄姓为:黄知运、黄元方(即黄彦丰)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黄元方任晋安(今福州市)太守,卜居福州乌石山山麓古城内黄巷,在郊外榴花洞建万卷书楼。

黄元方传衍十一世便是黄岸。黄岸(703-785),字宗极,籍侯官(今闽侯)。黄岸出身贤良,唐圣历戊戌年进士,任过尚衣监主簿,断案明允。唐玄宗年间,因上书受权臣排挤,出任广西桂林刺史。当时桂林地处偏远山区,地险山窄,少见阳光,瘴疠流行。黄岸炮制“辟疠方”,救活数万人,受到百姓称赞。当时,桂林民风骠悍,稍有不合就酿成械斗;民俗以逢年过节挖土取石斗胜负,如果有人挖到五色石头就是胜利者,即使是杀人也不偿命。黄岸极力倡导法治,努力宣传法律,指出有法不依的危害,教育百姓遵守王法,民风逐渐开化。唐上元三年(761),他辞谢桂林政事,乘船由海路北归,看到涵江延福山山青水秀,就决定在此定居。为了纪念先祖在福州居住的黄巷,涵江村落也名叫黄巷村,山由村而得名,也叫黄巷山。黄岸子孙分居在延福山前和山后,称前黄、后黄,黄璞居前黄,黄蟾居后黄,俗称涵江黄。子孙黄峻一支迁到永泰;黄峰后裔迁到泉州南安。黄岸的子孙现居莆田市的有31万人,海南省的有180多万人,广东省数十万人。

2、黄鞠(567 -?)号玄甫,于隋大业九年(613),从河南光州固始弃官避祸入闽,开基宁德霍童石桥。黄鞠是当时水利专家,帅民凿龙腰、开水渠,并在霍童溪对岸凿琵琶洞,引水灌溉东北过溪坂百顷田地。黄隆的长子黄淑、第八子黄推、第十八子黄尧,第二十子黄威等人的后裔,也相继从各地迁入宁德一带,繁衍生息,形成宁德市黄姓最大的宗支。他们分布于今宁德、南平县市。其中仅黄鞠世系就繁衍了三百多个宗支、二十余万人。福建省遍布11个县市区137个村,44867人;浙江102758人;其他省市35000人;海外25000人。

3、紫云五安黄姓

隋末唐初,黄元方的十一世孙黄崖,先居侯官,后迁南安丰州东南(今泉州鲤城区)。黄崖生二子:长黄守恭,次黄守美。黄守恭(629-712),字国材,号一翁,晚号紫云居士。他经商泉州,富商大贾朝夕盈门。先后垦置桑园580余亩及36座田庄,绵延7里,并雇员百名从事桑蚕生产,380人从事缂丝纺织。至唐高宗年间(650-684),每年大约输帛百万匹。其产品远销波斯、占城、闍婆、苏禄、暹罗等国,开创了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黄守恭也因此富甲一方。

黄守恭秉性乐善好施,致富后更是时时扶贫济困,人尊“长者”,饮誉四方。时有一高僧法号匡护,在泉州鲤城区一带弘法,屡次登门讲经,求请黄守恭献地建寺。唐垂拱二年(686),黄守恭桑园内出现桑树开莲花的奇异现象,他视之为祥瑞,献出所有第宅桑园,建造禅寺,并请匡护主持建寺工程。寺建成后,初名白莲应瑞道场,后改称莲花寺。因建寺时常有紫云盖地,又称紫云寺。守恭派黄氏子孙“紫云黄氏”之称即由此而来。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始称开元寺。黄守恭因舍田宅建寺被尊为“施主”,僧众于寺中法堂之西为他建檀樾祠纪念。唐玄宗皇帝特赐额“义善”,以示褒奖。

黄守恭生有五子,献田舍宅建寺后,便分遣五子奔赴各地开基创业。五子奉父命徙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和诏安“五安”。紫云黄姓至今已传衍45世,人口达420多万人。子孙族裔还播迁八闽大地。

4、885年,黄敦自光州固始县随王审知入闽,后辞官不就,择居闽清凤栖山盖平里。敦生六子,世称六叶传芳。称虎丘六叶黄姓,黄姓入闽始祖黄敦。《闽清县志》载:“黄敦,本固始人,从王审知入闽,授以职不就,隐于梅溪盖平里之凤栖山,结庐垦田,辟园亭,艺花木,非有道之士不接。卒葬后山。相传有虎葬之异,其后子孙遂家焉。”黄敦,娶江南陈氏,生六子。尤其闽中闽和福州市区各县市区,共七万余人,总人口近二百万人。

其中四子勃,传至五世,为宋朝散大夫,娶永阳柯氏,迁永泰龙井,再传至十二世复,委义序林氏,为宋迪公郎,迁福州义序,为义序黄氏之始祖,迄今已有八百多年,蕃衍四千多户,二万余人。

主要名谱有《虎丘六叶黄氏总谱》、《义山黄氏世谱》、《麟峰黄氏族谱》等。主要名祠有“虎丘黄氏祠堂”(六叶祠),“义序黄氏宗祠”、“永泰黄氏祠堂”、“东岐黄氏宗祠”等。

5、唐朝末年,中原战乱,寿州王绪起兵。王潮、王审知兄弟投奔其麾下。固始人黄迁后裔黄敦、黄膺兄弟与王审知素来友善,遂随王氏兄弟,于光启元年(885)一同南下,安家在邵武军武阳旧县仁泽乡。生二子:茂材、茂哲。茂材天赋明敏,志向诗书,天祐间任秘书丞,特进光禄大夫,太子少师。生四子:黄宾、黄推、黄惬、鸣凤。子孙播迁古田、长乐知、邵武、浦城、泉州。黄膺家族,脱颖而出,形成声名震朝野的江夏黄氏名门望族。黄宾任长乐知事,长子黄昶随父落籍长乐青山村,繁衍生息,家族兴旺,后人称“青山黄”。因后裔黄瑀官升监察御史,又称“监察房”。

黄宾任古田县令,天福三年(938)遂命次子黄颙定居璜溪,后子孙显贵,代有贤才,号称“少卿房”,亦称“少师房”。

黄推,世居邵武。后裔有北宋大书法家黄伯思,官任秘书郎,后人称“秘书房”。秘书房光耀宋史,最显赫的是资政殿学士、会稽郡公、功高望重的尚书右丞黄履。南宋抗金主战派大臣、绍兴五年榜眼黄中,历官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极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深得国人敬仰。黄推后裔昌盛,可谓望族。

黄鸣凤儒学传家,“鸣凤房”人才同样出类拔萃。茂哲公次子黄颇,居长乐炉峰,世称“炉峰房”。子孙播迁海内外,后裔20多万人。

膺公宗系名谱:《潭溪黄氏宗谱》、《环峰黄氏家谱》、《青山黄氏世谱》、《黄文肃公世家宗谱》、《三黄宗谱》、《松山黄氏宗谱》、《鹤山黄氏宗谱》、《璜溪黄氏宗谱》等。

黄膺宗系,子孙支庶繁多,六大房派族裔遍布福建福州、宁德、龙岩、南平、泉州、厦门、漳州各市及海内外,总人口达170多万人。

6、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攻入洛阳、长安,皇帝西逃蜀中,黄春兄弟5人,挈家南下,分别寓居于婺州金华县、信州铅山、衢州、兴化府莆田县和福州府侯官县。黄春(?-886),早登进士,历上党县令、谏议大夫、中书省、检覆尚书。卒,受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穆”。生子一,名列。黄春一家三代寓居福州侯官。后子孙分两支:一支迁往浙江台州;一支至感德场(今宁德),子孙分布在宁德、古田、福安、霞浦、周宁以及连江、罗源、浦城、漳浦等地,共有三万余人。

7、邵武禾坪《黄氏宗谱》载,始祖黄膺,字惟淡,号五经先生,自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洒。三传至黄锡,由平洒迁至邵武南乡禾坪,居住鹳薮(今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黄锡生五子,长黄峭(871-953),又名峭山,字仁静,号青岗。黄峭自幼沉宏,有智略,官至后唐工部侍郎,配上官氏、吴氏、郑氏,共生21子。后周广顺元年(951),黄峭80岁,已弃官归隐在家四十余年,眼见王朝更迭频繁,深感“多寿则忧,多男则惧”。于是,召集儿孙安排家事,三妻位下各留长子奉侍,其余18支俱令各走他乡,开创家业,繁衍生息。黄峭后裔现已历四十代左右,主要播迁于南平、三明、龙岩市、闽南和闽东的部分县以及海内外,号称人口约千万人。

黄峭宗支清光绪十五年《禾坪黄氏大成宗谱•总谱》,保存三篇具有珍贵价值的谱序:宋咸淳七年文林郎知江夏太康县知县周士枢撰《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

8、泉州南安有一支黄姓,世称燕山黄姓。燕山黄姓开族始祖黄忠勇(1246-1326),原籍元大都燕京顺天府(今北京市)大兴县,姓答剌,名贞,字真,生于宋理宗淳祐六年。元至元十七年(1280)登进士。翌年,随军南下入闽,为南安县尉,官至闽浙粤三路宣慰使,主福州路海口总场总宪兵使,历元世祖,成、武、仁、英四宗及泰定帝六朝。元泰定三年(1326)四月初一日卒于福州路总场官邸,返葬于南安县治西狮子山,入籍南安,遂为南安黄姓燕山派始祖。因其来自燕地,遂以“燕山”为堂号。

燕山黄姓今传二十六世,分布于南安、泉州及海内外,总人口212896人。建有五房三世祠、十房三世祠、九房赐珠堂、十房玩槐堂等明代古建筑,均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9、黄天从(1205-1297),南宋宁宗年间生于杭州,配赵温淑,一品夫人,皇亲。子二:长黄材,次黄文简。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兵南侵,杭州失陷。黄天从与子黄材随宋皇室离开杭州南下,几经周折,流亡崖山港。集结战船千余艘,以舟抗元。浦西黄姓用全家族几代人的生命代价,在极其艰难的逆境中,保护了赵氏血脉。直至明洪武十八年(1385),赵若和的后裔才恢复原姓。

浦西黄姓,传五世,子孙从原来的浦东向西拓展,故命名“浦西”,以黄天从为浦西黄姓入闽始迁祖。迄今,历传三十世,子孙分布漳浦县、龙海市、龙文区、芗城区、南靖县、华安县、平和县,厦门市、同安区、南安县、莆田县、连江县以及海内外,人口十三万多人。

10、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淮西监军宦官邢延恩谋去节度副使刘展起兵作乱,北方震动。为避刘展之乱,河南固始人黄鼎率家从固始南下入闽,卜居闽北浦城县永兴乡永康里溪东(今浦城县仙阳镇溪东村),浦城黄姓自此开基。黄鼎(716-786),避居闽地后生子黄锡。黄锡生三子:黄霖济、黄毗、黄宏琏。现黄鼎后裔聚居浦城忠信、散居福州、延平、闽北各地及海内外,共有50610人。谱载,黄宏琏这支后来最为繁盛。

入垦台湾

黄氏是台湾第三大姓,早年随郑成功复台并任文武官职就有20多人。文职如礼部都事黄昱、举人黄襄陛、兵部职分司中都事黄事中、黄田等人,武职如亲军勇卫左都督黄安、神威镇黄屿、前锋镇黄茂、后卫镇黄昭、护卫镇黄联、建咸中镇黄良骥、水师四镇黄国柱、中都督前镇黄球、中权镇黄兴。根据台湾省文献委员会调查,在延平郡王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便有不少来自闽、粤的黄姓大陆移民,到达台湾,投入开天辟地的行列。明代从大陆移居台湾的黄姓开拓者,就有一百四十多名。有史可查的,明天启末年(1625-1627),福建大旱,连年灾荒,郑芝龙曾舟载饥民数万人入台,其中便有一批黄姓族人。明崇祯十年(1637),南安人黄正束移居台湾马公,后分支澎湖湖西。此后,黄姓族人连接不断东渡。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全台期间,跟随大军赴台的更有大量黄姓子孙。住台的黄姓人口益增,逐渐成为大姓。福建紫云五安黄姓移居台湾的最多。黄氏宗亲会多祀东岳大帝,源自《封神演义》,周武王良将黄飞虎战死后封为东岳大帝。台北“江夏种德堂”黄氏祖庙,位于台北广州街265巷三号,至今仍春秋二祭。宗亲会和祠堂成为血缘联系的纽带。黄氏后裔迁居台湾,由于祖籍地不同和年代先后,派衍繁多。台北锦田堂 台湾有“国际锦田堂黄氏宗亲总会”和“台北锦田堂黄氏宗亲联谊会”。根在惠安县张坂镇黄氏家庙,即锦田黄氏祖祠,家庙始建于唐文宗开成年间(836-840),毁于明倭患,清康熙年间裔孙黄岳牧(晋江浦口人)独资重建。台湾黄氏金墩派和铺锦派 该派源自晋江市潘湖村和石狮市龟湖铺锦村。晋江潘湖村黄氏开基祖黄三千,讳权观,字本经,系黄岸长子黄谣派下,由莆田黄石镇金墩迁来而名金墩衍派。两岸六斗村 一在福建南靖,一在台湾嘉义。南靖县六斗村在和溪乡博平岭下,开基祖黄英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永丰里山坪村迁到和溪上塘林,同年又携妻林氏到六斗村开基。台湾浦西派和粤香派 该派尊奉黄宁为始祖,为黄峭山夫人吴氏所生后裔。台湾湖西派 源自福建漳浦县湖西乡诒安城。莆阳黄岸族裔移台的也很多。两岸炽昌堂 一在福建韶安县秀篆乡,一在台湾宜兰土城庄,属闽西客家黄姓迁台的后裔。

郡望堂号

黄姓在历史上形成的郡望主要有江陵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江夏郡(今湖北省云梦县)、颍川郡、栎阳郡(今陕西省临潼市)、安定郡、房陵郡(今湖北省房县)、江东郡、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至小五台山以东,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一带)等。堂联有:“江夏源流长,颍川世泽长。”“孝友无双,教化第一。”“颍川德政,江夏贤声。”这三副对联既是寻根联,也是史迹联。“江夏”、“孝友”讲的是黄姓江夏始祖黄香,“颍川”、“教化”指的是黄姓颍川始祖黄霸。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字文强,出自官宦人家,名列“二十四孝”之一。黄香被尊为后世江夏黄姓之共祖。黄霸,字次公,西汉淮阳阳夏人,官至丞相。他在任颍川太守时“外宽内明”,重视农桑,史书称他“自汉兴,言治民吏,以霸为首。”堂号有江夏堂、会稽堂、零陵堂、巴东堂、西郡堂、江陵堂、洛阳堂、晋安堂、濮阳堂、东阳堂、南安堂、栎阳堂、安定堂、房陵堂、汉东堂、上谷堂、谯郡堂、思敬堂、逸敦堂、敦睦堂、紫云堂、种德堂、燕山堂等。

江夏郡:据史籍记载,禹继舜而立,领九州,江夏地区原属九州之一的荆州地域。汉高祖六年(前201),从南楚中析出部分地立江夏郡,隶属荆州。此支黄姓,为东汉大臣黄香之族所在。

南阳郡:于秦昭襄王35年(前272)设南阳郡,治宛县(今河南南阳市)。

黄姓的郡望还有会稽郡、零陵郡、巴东郡、西郡、江陵郡、洛阳郡、晋安郡、濮阳郡、东阳郡、松阳郡、南安郡等。

黄姓的堂号有:江夏堂、炽昌堂、思敬堂、逸敦堂、敦睦堂、炽昌堂、紫云堂、种德堂、两义堂、忠孝堂、彝伦堂、叙伦堂、德永堂、志坚堂、云积堂、崇德堂、追远堂、双井堂、诚明堂、一诚堂、四元堂、月会堂、古本堂、聚斯堂、望烟堂、五桂堂、保粹堂、永思堂、思孝堂、景福堂等。

祠堂古迹

厦门江夏堂,座落于厦门市思明区钱炉灰埕2号文安小学内,清末最后一位武状元黄培松御赐建立的黄氏宗亲总祠。光绪六年(1880),南安县仁宅乡武举黄培松,高中庚辰科殿试钦点状元及第。钦赐建盖状元府和江夏黄氏宗祠各一座。占地面积373平方米。

莆田黄滔祠,座落于莆田市荔城区镇海街道东里巷,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建筑面积650平方米。

察阳黄氏祠堂,座落于福安市阳头镇阳下村黄厝巷,朱熹门徒黄干宗祠。始建于宋代,明万历年间重建,历代重修。坐西朝东,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

义序黄氏宗祠,座落于福州市仓山区盖山镇的中亭村,坐鲤山,面榴麓,义序黄氏“衍派此间,藩然大族”。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占地600多平方米。

金墩黄氏家庙,座落于晋江市安海五里桥以东的金厝居民区。这里古时称作永安庄。始建于明朝中期,为奉旨鼎建。祠占地近700平方米。祠内还有先贤遗著多部,《金墩黄氏家谱》及《黄氏家谱累编》以及省内外多部《黄氏家谱》。

黄氏祖庭檀樾祠,檀樾祠是闽、台黄姓宗族的祖祠,位于泉州市鲤城区开元寺内,开元寺位于泉州西街北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祠坐北朝南,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格局,共四进,并配有东护厝,硬山顶,砖木石结构。

尤溪梅仙黄氏宗祠,尤溪县梅仙黄氏祠堂位于梅仙镇坂中,背靠狮王山峰,面向沈溪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历代修葺。占地面积1237平方米,建筑面积470平方米。

闽清坂东镇黄氏六叶祠,“六叶祠”坐北朝南,占地2300多平方米,规模冠省内,有“万祠之首”美称。

邵武和平古镇的黄氏宗祠,又称黄氏峭公祠,座落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上井自然村,为后唐工部侍郎黄峭的享祠。创建时间当为清光绪十五年(1889),坐东北,朝西南,砖木构。

楹联典故

江夏垂德源流远,三七遗芳世泽长。

——黄姓宗祠通用联(峭山公派系)

地峙湖城,愿作祖先肖子;支分梅月,期为盛世良民。”

——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

启后光前,想当年事业炳炳麟麟,自是既明且哲;

元功硕德,愿来世子孙绳绳继继,无忘显祖荣宗。

——黄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福建省漳浦县湖西畲族乡黄氏宗祠联。

同科文武魁天下,奕世桑莲溯祖风。

——泉州开源寺檀樾祠黄氏宗祠有联。联褒泉郡紫云始祖黄守恭裔孙黄思永(招安人)、黄培松(安溪人)於清光绪六年同科分别中式文、武状元之事。

金墩入阁一相国;黄府进士三尚书。

——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

凤翔守魁卿督及第;榜眼探花文武巍科。

——莆田市黄石镇沙坂金墩黄氏宗祠联。

族谱文献

黄氏族谱有《福建黄氏世谱》丛书,福建江厦黄氏源流研究会编,主编黄如伦,分人物、祠堂、族谱等卷和源流、黄氏通史卷等;全面收集闽台和各省黄氏族谱,研究整理,统揽福建闽台黄氏各个支派的各个源流繁衍历史和现状,是目前最完整最系统的闽台黄姓族谱。有《紫云黄氏南安房笋溪楼下族谱》内载东汉会稽令黄隍避难入闽,居仙游大小尖山迁桐城复归固始,至晋其孙元衣冠入闽,为晋安太守,入闽始祖。紫云开基祖守恭公五子徙居“五安”。邵武《黄氏族谱》清光绪七年(1881)刻本,3卷12册,载始祖唐黄峭,始迁祖宋黄膺。上杭《黄氏家谱》清光绪十六年(1890)黄干卿修刻本,载始祖黄峭,徙汀州府宁化石壁村。《青山黄氏世谱》宋绍熙五年(1194)黄东始修,咸淳六年(1270)黄选再修,1920年志坚堂铅印本4卷,有吴征鳌、萨镇冰、高向瀛、孟昭涵序以及像赞、传略和世系等。载唐黄应偕兄黄敦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为入闽始祖。宋朝黄榦肇基建阳,遍布全省。元黄绂,返长乐青山阳夏开基。另膺公皆兄敦随王审知入闽,后裔宾公知长乐县开基青山。名人黄榦(1152-1221)、黄钟瑛等。《台湾江夏兴化军城黄氏祖谱》载黄元方自光州入闽,入莆始祖岸公隐入兴化游洋乡,六传为太常寺卿公中庸迁军城西雷山巷黄宅。台湾《黄氏大成宗谱》,始修于清黄培松,由台湾及南洋各宗亲会共同修订补编,1986年出版,有蒋介石、严家淦、蒋经国等政要题词,名人抗倭名将黄大邦。福建邵武《禾坪黄氏大成宗谱》三卷末一卷,清黄希勉等修,邵武黄氏宗祠据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影印本,三册。现存福建省图。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