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郭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18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1.1%。在福建排名第19名。台湾排名第14位。

渊源

1、出自姬姓,来源于虢氏,为黄帝后裔,以封邑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记载。古代“郭”与“虢”相通,郭姓即为虢姓。按此说法,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文王弟虢叔(一说虢仲)于西虢,虢仲(一说虢叔)于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周平王时,郑武公灭郐和东虢有功,建立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平王遂将虢叔之地分封给郑武公。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诸侯的不满,位于南方的楚国从楚庄王时起不断发动对周的战争,兼并了周围许多国家,被分封给郑国的虢叔之地就在其中,周平王不得不将东虢叔的裔孙序封于阳曲作为补救。虢序号曰“虢公”。因虢、郭音同,又称“郭公”,其后代遂有郭姓。

3、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有郭支,见《抱朴子》。商有郭崇,见《三一经》,此郭氏之始。”此支出自夏代郭支和商代郭崇之后裔。

4、以居住地为姓氏。据《风俗通》所载,姓氏取自“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居住地。“郭”,字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在我国大多数姓氏的起源中,这种现象比较少见。

5、出自冒姓。据《五代史》所载,如后梁有成纳,后冒姓郭姓;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姓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幼随母适郭氏、改姓郭。

6、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据史料所载,有常姓人及少数民族如回族、拉提氏、戈勒氏、鄂尔根千氏、瓦勒克氏、郭包勒氏、郭尔佳氏、郭罗罗氏、果尔齐氏等众多姓氏改为郭姓者。福建回族郭氏成为福建郭氏主流之一。

得姓始祖

虢叔被尊称为郭姓的得姓始祖。周季历的第三个儿子,周文王的弟弟,周武王的叔叔。周武王封叔父虢叔封于西虢(今河南),周平王东迁时,因郑武公护驾有功,就将虢地封给了他。楚国发展强盛以后想要向中原扩张,就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讨伐周室,平王无奈,找来虢叔的后裔姬序,封他虢国以平息矛盾。封于阳曲(今山西太原),号“虢公”。其后代就以郭为姓,虢叔为郭姓的受姓始祖。

入闽迁徙

福建文献文物知,福建有郭始于三国:据长乐县志载,三国时,孙皓遣会稽太守郭诞作船于长乐;东晋文学家、训沽学家郭璞(276-324)曾身临福州南台岛看风水估测曰“南台江沙合,即有宰辅相”。八百年来,闽中郭姓五贤(宋代福州长乐郭坑郭隚教授、莆田魏塘三孝子郭廷炜教授、明代兵部尚书莆田郭应聘、清代大理寺卿莆田郭尚先及福州“五子登科”湖广总督巡抚郭柏荫)等对入闽始祖源流的探研,考无定论。

漳州府志载,唐总章二年(670),归德将军陈政、陈元光父子,两次奉旨率20万汉蕃联军出征闽疆治乱,固始县郭淑翁随军入闽开辟漳州。郭淑、郭鱼在龙溪郭棣乡落籍。陈政女婿郭鱼(有称郭益)时任十六卫之第十二卫(右金吾)队正,实为首批入闽始祖。郭鱼以九龙江中下游东岸及沿海沙洲地为策源地,军民尊称其“十二使洲”翁;其后裔耳瘤、天德(号郭岱),经宋元数十代聚族筑溪围埭(俗称郭埭),位于榴山之南,世称郭鱼为“榴阳始祖”,此祖居地曰流传。明代耳瘤自流传避乱迁居晋江石湖金井,再分支闽中、闽东、浙南、台湾等地沿海。他们中不少还留存回回民丧葬等习俗。

宁化郭氏均以虢叔为鼻祖,以其六十代裔孙唐中业郭子仪为一世祖,入迁时间为唐宋间,主要居住地为龙上里、龙下里和在城里,即石壁镇、济村乡及宁化县城关,明、清后逐渐外迁。现宁化县城仍有郭头街,城郊乡有郭公坑等古时以郭姓命名之街、村。

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一支的郭姓族人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通谱载称入闽始祖“咸通中从节度使王审知从弟摄新宁令想,避乱奉王香火入闽家于新宁芝山……”,据金谷华芸郭姓《蓬岛郭氏家谱》载,郭子仪有八子,曜、旰、晞、昢、晤、暧、曙、映。暧之玄孙郭嵩(为郭子仪的六世孙)始入闽。郭嵩之长孙恂公官户部侍郎,弃官而南,寻其宗祖嵩公入闽,居福州乌石山下,未几,迁居仙游大蜚山下,郭恂的曾孙郭赟迁泉州,数传至裔孙郭起辗转从侯官(福州)迁德化下涌侯伯坑。郭起之裔郭肖五迁德化山坪,肖五曾孙郭五七,字德昭,始迁南安蓬岛。族谱载始祖为郭子仪长子郭曜、六子郭暧两分支:①长乐福清及莆仙谱称始祖代国公郭嵩(闽东称郭顺,台湾称郭颂),有三子:即上郭赘(世居长乐),中郭贵(迁居福安),下郭贄(迁居仙游、福清);其第九代孙郭琪(宋代兵部尚书屯田郎),因遭误杀,虽然皇帝恩准赐葬,族亲仍四处逃命避难,迁他郡邑求生,有迁莆田魏塘,宋末元初出“魏塘双阙”、“三孝子”:郭义重、郭道卿、郭廷炜;有徙居福清、闽候、德化、永泰、漳州、平潭等地。另有称郭弼子五代入迁南平剑浦岭兜、有称郭华子宋初入迁福州玉湖郭宅、有称郭玉珪子明嘉靖入迁闽清小园,皆认先祖属郭曜次子支派。②南安蓬岛谱称入闽始祖郭崇;华安宝山、同安马山谱称入迁始祖郭镕属郭暧第四子支派;又闽西上杭—永定新谱认入迁始祖郭福安(郭延嵩后裔),系郭暧次子支派。

郭福安,字海晏,宋真宗年间(998-1022)受朝廷派遣任上杭县衙承事郎。当时县治在紫金山,解职后,携带家眷开辟郭坊村,为郭姓始祖。宋干道三年(1167),县令郑稷奏准将上杭县治移到郭坊。郭福安生二子:小四宣义、小九儒士。二子分派榕园系、麦园系,裔孙派衍流长。如,麦园系七世十郎承事生五子:千一郎天钰迁至广东嘉应州;千二郎天锡迁广东大埔大麻;千三郎天爵迁漳州铜钵;千四郎天佐迁广东平远长田;千五郎天佑裔孙在本县及广东大埔百侯繁衍生息。后裔散居于广东大埔、饶平和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美洲等地。上杭县城杭中路59号有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的“郭氏家庙”。另一支为郭子仪裔孙于郎、民郎,自浙江迁居汀州府宁化县,后裔迁江西瑞金、广信、兴国、会昌等地。

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郡望太原的郭正一从福建南平坂头迁居大田广平。(见大田广平《郭氏族谱》)

北宋时,太原郡汾阳府郭子仪派下的郭文昌(改名郭颜明)从福建德化县的下涌村迁居南平将湖坂岑兜,后又迁居尤溪县十八都新田(现溪尾)。北宋庆历四年(年),郭文昌的第八世孙郭文邓从尤溪溪尾迁居尤溪台溪的后湖高楼厝,为尤溪台溪郭氏开基始祖。郭文邓有5个儿:长子居后湖,又迁居台溪上宅、洋尾下井;次子开基四斗,又迁居坑头、洋头;第三子迁居际坑;第四子迁居凤洋;第五子迁居秀坪。后裔郭敬居从台溪乡坑头村迁居尤溪梅仙乾美村下垅尾(眠狗形)。明正德四年(1509年),郭文邓的第十三世孙郭永清开基四斗早田坪;明万历年(1573~1620年),第十五世孙郭胜寿开基台溪洋头张坑。郭武六公也从尤溪台溪的迁居台溪上宅自然村,为上宅祥山支派。如今,台溪郭氏有1390人,主要分布在洋头村,洋尾的下井、林尾,上宅村等地。

大埔《郭氏族谱》•《小留竹林郭氏源流考》云:十四世福安,原居华州(陕西),宋时,以军镇福建龙岩,徙居宁化县石壁村。后世迁上杭郭坊,至二十九世百二郎,生五子:天钰、天锡、天爵、天佐、天佑。据大埔光德韩华家谱云:百二郎,生七子:天锡、天柱、天佐、天华、天荣、天佑、天禄。后裔衍五华、梅州、漳州、大埔百侯、饶平、海丰、陆丰、福建龙溪等地。

《崇正同人系谱》:郭子仪第七子暄(曙)出守汀州,年近六旬,纳妾刘氏,生子福安,进士擢第,任福建泉州太守、袭职承事郎,以官福建,故逐家于汀州郭坊村。谱载一世祖十六承事郎即福安公也。历唐五代及宋,传至九世,有十三郎一支,分居于竹山下。至十一世,有曰六七郎,生十二世: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一郎,仍居竹山下;念二郎,迁居肇庆;而念三郎讳万,号直礼,生十三世:仲一、仲二、仲三、仲四、仲五。时已入明之中业。仲一,居嘉应石寨河坝村,其子惠元又分居于黄佑;仲二,亦迁居石寨神下村,又分居于狮公脚田贝红田等处;仲三,留居竹山下大坪内;仲四,迁居长乐郭公塘;仲五,迁居潮州陶埔村。而仲一之裔至十五世时,当清初,有福联、能定、仕昇、仕龙又迁居增城之池岭官塘各乡。其十三世以前另有分居于惠阳、淡水,三多祝等处至英德诸郭,则不出福安,而出于郭子仪第二子郭暧之后。

梅州《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郭氏条:十四世福安,原居华州(属陕西),宋时,以军镇福建龙岩,徙居宁化石壁村,后迁上杭。二十九世百二郎,生五子(亦说生七子):天锡于宋末自上杭迁大埔;天柱移梅州;天佐、天华徙漳州;天禄迁蕉岭;天佑亦徙大埔,续衍五华、海丰、陆丰、饶平。

饶平《郭氏族谱》:嘉庆十三年(1808)抄明西埔乡分派六房族谱记录:我祖宗系太原郡分派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居住,至元仁宗延祐二年乙卯岁(1315年),赣州蔡九午因马经理月括田租与知县横科酷暴逼抑作乱,陷汀州宁化县,僭称为王,浙江平章张驢讨平之后,我祖因此流来广东潮州饶平县元歌都岭脚社田心坝里居住,立藉创业。奉处士西庵为始祖。

龙泉市屏南乡地畲村《车盘坑郭氏家谱》载:元朝仁宗三年(1314),郭子仪第三十四世孙千三公从浙江青田沙阜徙迁福建古田北门内廓,千一、千四居青田,千二公有两子,万一、万二,然万二公因迁龙邑一都南溪口。万一公生六子:贤一、贤二、贤三、贤四、贤五、贤六。贤一、贤二两公迁居浦城,贤三、贤四、贤五迁福安,而贤六居浙龙泉岭根。

寿宁县郭姓主要系思礼公由浙江龙泉安仁里肇迁本邑繁衍之后裔。据《彩坑郭氏家谱》载:郭王已公之裔孙源流自太原徙冯翊、又迁汝南、再迁直隶(河南),宋淳熙中必大公官至宰相,由直隶继迁杭州八角井边,居不满十世,由防公徙括苍(今浙江丽水)龙邑安仁里一派温州三巷口,传十九世至思礼公,于明朝洪武年间自浙江龙泉安仁里偕四子肇迁寿邑章坑、彩坑。

白奇郭开基祖郭仲远,其祖父郭德广,来自浙江杭州府富阳县文宪公之孙:郭章公之子,《华山回房郭氏家谱》载:郭德广在蒙古人统治的元朝时代任太常寺卿,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11)以宣差微禄,奉命到泉州督粮,其时干戈加剧,他无法还朝,遂纳室于泉州,援例占籍于晋江法石,后从汉姓改作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男,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白奇郭族谱载:德广寿84,配吴氏寿80,墓在晋江。洪寿49,配翁氏寿60。仲远,洪次子,名泰,元至正戊子(1346)二月二十三日生,永乐壬寅(1422年)七月十三日寅时卒,享年75岁;配陈氏寿83,墓石狮披铁甲穴。明洪武九年(1376)徙居白奇开基。生五男为二世祖,分五房。长子仕初,仁房,居白奇;次子仕原,义房,分居里春、后海、田岭及斗门头;三子仕壁,礼房,居山兜,子孙传播漳州、同安、南靖;四子仕敏,智房,分居埭上、大山、贺厝及下埭、杏圃;五子仕昭,仪房,居里春。各房子孙均徙居台湾。

福建回族郭氏:阿拉伯人后裔,《郭氏家谱》载:先世落籍于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郭德广(回名“伊本•库斯•德广贡•纳姆”),于元武宗至大年间(1308-1331年),“以宣差微禄,奉命来泉,督糈供应。其时干戈扰攘,弗克还朝,遂纳室于泉而家焉”。洪武初,援例占籍于晋江法石。郭德广“生子洪公。子洪公生三子:长和卿公,分支江西;次仲远公,开基白奇;三季渊公,居于法石”。孙子郭仲远(1348-1422),名泰,字仲远,别号毅轩,生于元至正八年(1348年),乃于明洪武九年(1376)率妻、子从泉州法石(东海石头街)来惠安,择地筑室卜居二十三都白奇铺奇山之下。暇则优游泉石,而构轩于别业,匾其轩曰毅轩,遂以为号。生五男二女。逝世后葬于吉浦与下埭间龙头山之阳,因其地形似而号“狮穴”,郭氏子孙尊称为石狮墓,基墓纯属回族墓葬,俗呼“石棺”,周围雕刻花卉图案及阿拉伯文,内容是古兰经章句。郭仲远墓说明了白崎郭氏宗族最初的信仰与文化倾向。百崎郭氏宗祠中的这副对联,“聚奇水”,说明开基祖郭仲远是在崎水之滨聚族而居。祖先墓葬采取回教形式,族属分明的百崎郭氏,却自认是汉族人郭子仪之后裔,“源晋水”,却强调补“祖汾阳”的血缘认同,这一点颇值得探讨。百崎回族自肇基本地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现有13000多人,遍布于13个自然村。至今尚有2万多百崎回民遍布于东南亚、台湾、香港及大陆各地沿海。为惠安百奇回族开基祖。

入垦台湾

郭氏台湾是台湾的十大姓之一。明末清初,郭姓入垦台湾,主要来自漳州、泉州和客家地区。《环球郭氏宗谱》载:台湾的郭姓,绝大多数都是当年中兴唐室的“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子孙。另据《台湾省通志》对郭姓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姓族人名叫郭怀一,是一位名载史册反抗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他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龙溪县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南靖县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平行县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漳州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同安县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竹市。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郭姓目前为台湾省第十四大姓。今台湾的郭姓人口众多,分布较多之县市依序为:台北市、高雄市、台北县、台南县、高雄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市区依序为:高雄市前镇区、台北市士林区、台北三重、台北市松山区、新竹市。

郭福安20世元魁、元珍、元兴从潮州迁新竹县关西围;21世开吉清乾隆二十五年从大埔迁高雄;22世舆广在雍正十年从大埔迁新竹竹北,开敏在乾隆六十年迁新竹关西,若朋从大埔大麻迁台中石冈;23世尚鼎从梅县丙村迁新竹关西;25世隆淑、全淑、宜访从潮州迁屏东、新竹;26世禄云、寿云从蕉岭文福迁台北新庄,世传、永来从广东平远迁桃园龙潭、花莲等。二是从闽西地区。如:上杭迁台有耀源、坤祥、行健、家瑞、中兴、立沣、永堂、寿文、喜勋、南荣、新生、忠宁、钦祥、明源、祖强、志洪等,从永定迁台湾有秀微、秀林等。

台湾郭姓均称汾阳王郭子仪后裔,并以太原、汾阳为其郡望堂号,郭姓在台湾许多县市,并都有宗亲会组织。

郡望堂号

1、郡望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姓为汉郭全之族所在。汉末大司农郭全世代居太原阳曲,成为望族。

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姓为太原郭姓分支。隋大将军蒲城公郭荣,太原人,后居华州,成为望族。

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姓为太原郭姓分支,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

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姓为华阴郭姓分支,开基始祖为郭子仪。

京兆郡:即为首都长安直辖区,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至华县一带。开基祖为西魏右仆射郭嵩,郭准八代孙。

此外,还有河内郡、广平郡、敦煌郡、中山郡、馆陶郡、昌乐郡、阳曲郡、颍川郡、固始郡。

2、堂号

尊贤堂: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说:“你如招贤,先从我开始。你把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敬郭如老师,后来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纷纷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此外,郭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太原堂、华阴堂、冯翊堂、汾阳堂等。

祠堂古迹

钞岱郭氏宗祠,钞岱古称蔡埭,座落于晋江市金井镇。宗祠创建于明中叶。原宗祠坐落于后份树林前,坐东向西,历代重修,宗祠占地600多平方米。

泉港龙山郭氏宗祠,位于泉港区山腰街道龙山社区前郭村,坐东朝西,西阔三间,进深四间,横宽10.5米,纵深32米,占地面积336平方米。

上杭杭川郭氏宗祠,祠址在瓦子街杭中路59号。始建于明正德五年(1514)。总祠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

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位于在泉州湾北岸、与后渚港隔海相望的惠安县百崎回族乡。家庙创建于明宣德七年(1432)。初建时为三间张式大厝。百崎回族乡是福建省十八个少数民族乡中惟一的回族乡,也是泉州市惟一的少数民族乡。世称“宣慰府”。现正厅前上方尚悬挂着一块题有“宣慰府”的匾额,此乃缘于其入泉始祖郭德广主政宣慰使司而得名,故族人也称郭德广为“宣慰公”。

厦门市翔安区郭氏家庙,位于新店镇后村社区中部,始建于明代,清代重建,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325平方米。

永春郭氏家庙,位于永春县横口乡。郭氏家庙也就是郭氏宗祠,是元代武宗时这里郭氏的祖先“四二公”开始兴建的。历代重修,总建筑面积有4000多平方米。

福安上白石郭氏祠堂。

霞浦斜滩坂头郭家祠堂。

楹联典故

功封虢叔家声远;威重汾阳世泽长。

晋水功勋世族;汾阳将相传芳。

——全联典指唐朝时期的郭子仪事典。

汾水状元裔,崧山节度家。

——同安新店后村郭氏家庙大门楹联。

国恩光俎豆;世孝表门闾。

恩隆双阙旌三孝;祀肃四时锡九重。

——莆田魏塘正殿大门联。

开辟郭坊吾始祖,源流杭邑我家先。

——福建上杭杭川郭氏宗祠联。

祖汾阳、派富阳、族螺阳、旅台阳,一阳光照天下;

原晋水、分法水、开奇水、聚淡水,万水潆洄吾宗。

——惠安县百崎回族乡郭氏宗祠联。

山河气象果新奇到处堂号汾阳;栋宇历史真悠久满眼裔盘龙山。

——福建泉州泉港龙山郭氏宗祠联

族谱文献

郭氏家族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修的族谱现存有两种:一是《凫溪郭氏宗谱》,明代人郭志高纂修,明万历十一年(“83年)家刻本,现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阳郭氏谱》,明代人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年)抄本,现日本和美国各收藏一部。福州《郭氏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清)郭柏苍等六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序,光绪三十一年 (1905)刊本,八册;存日本、美国。福州《郭氏支谱》十卷(清)郭杰昌等修,清光绪十八年(1892)刻本,五册,存福建图。《闽中郭氏支谱大略》不分卷 (清)郭柏苍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福州郭氏刊本第一册,存首都图、北京师大、福建图、福建师大。莆田《魏塘郭氏族谱》(清初郭绍荣始修)不分卷附世庆堂家志,清末手写本,五册,存历史所。莆田《郭氏世谱志》不分卷,清人编,旧钞本,存福建师大。泉州郭氏族谱不分卷 (明)郭萌等修,(郭萌始修于明正统元年,)清郭肇汾续修 据泉州郭氏钞本传钞,一册,存福建图、福建师大。惠安《汾阳奇山二房郭氏族谱》(清)郭天合纂修,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修,约民国元年(1912)重钞本,一册存台湾。漳州《澎湖郭氏流传派家谱》(清)郭朝勋撰,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钞本,一册,存台湾。漳州《汾阳郭氏谱》一卷,(明)郭兴重修,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钞本,一册,存日本、美国。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