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邹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中排行第6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3%。在福建排名第54位。台湾排名第84位。
渊源
1、出自子姓,微子启后代,以邑为姓。公元前11世纪周平公把商的周围地区封给殷纣王庶兄微子启,建立宋国,建都于商丘,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之为山东邹姓。邹姓源流颇多,据《元和姓纂》所载,邹姓主要源自商纣王微子启的后代。其后三朝采食于邹邑,其第五世孙叔梁仡以邑名“邹”为姓,称为邹姓。
2、出自姒姓,越王勾践之后。据《史记•东越传》载,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皆为越王勾践之后,姓驺,亦作邹。
3、出自曹姓,为颛顼帝后裔挟(曹姓)之后,以国名为姓。据《说文解字》及《姓氏考略》所载,上古时有邾娄国为挟所建,战国时鲁穆公改邾娄国为邹国。后来邹国被楚国所灭,后世子孙有以邹为氏者,亦山东邹姓。
4、蚩尤之后,以地名为氏。据《拾遗》载,黄帝打败蚩尤后迁其民至邹屠,据地名命名为邹屠氏,后简化为邹。
5、出自姚姓。舜之后分封有邹国(今山东邹平),子孙以国为氏。
6、出自其他民族。满、回、土家、苗等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微子名启。乃商王纣的庶兄,本应承继帝位。微子启,微是封地(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一带),子是姓,故称之为微子启。他是先商帝乙的长子,殷商最后一个帝王———殷纣王的兄长。据说,微子贤明仁德,颇具王者风范。帝乙曾有将王朝传于他之意,但太史不允,因为当时有规: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而微子启出生时其母尚未被立为正妃。帝乙死后,按规立三子辛为王,史称商纣王。殷商末年,纣王荒淫无道,穷奢极欲,暴虐嗜杀,导致众叛亲离,国势日衰。微子启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屡次进谏,不被采纳。后来,微子启出走,箕子装疯被殷纣王囚禁,比干因再三直谏而被剖腹挖心。微子薨后,其弟衍继位,是为微仲,又传至其曾孙愍公,愍公有孙名考父,历仕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朝,食采于邹邑,其五世孙叔梁纥时,以邑名邹为氏,是为邹姓,他们尊微子启为邹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陈政及其子陈元光率军入闽,开发漳州。有府兵队正邹牛客(邹牛儒)携一部分邹姓随从,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戍绥安(今福建云霄县),封为昭德将军,并落籍定居。
唐德宗贞元末年(805),邹垣自安徽当涂迁江西南昌新吴驾山,其后不久,为避黄巢之乱,邹垣又举家自今安徽迁福建,其后子孙繁衍,分居邵武等县。
唐德宗年间(780-805),邹风任临川刺史,因家宜黄;北宋初,他的第四世孙邹汶迁居江西南丰,一郎等人入居宁化招贤里。(见万芳珍《唐宋元时宁化的江西移民》一文)唐元和十三年(818),邹凤炽任巡御史大司马,迁居江西奉新县。邹凤炽之子邹清献有两个儿子:邹松恒、邹松柏。次子邹松柏迁居宁化石壁。
唐宣宗的布衣交邹松垣,会昌六年(846)宣宗赐封为“清隐居士”,其子珏、珊、珂之后裔蕃盛,流衍各州府,播迁海内外。
唐中和五年(885),河南光州固始县的邹勇夫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梁开平三年(909),王审知接受后梁的封号,为闽王。邹勇夫为威武军节度使,赐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衔,镇守南唐入侵闽越必经之道的归化镇(今泰宁)。邹勇夫举家到归化镇时,归化还只是个隶属于建州的边鄙村寨,“榛芜亘野,烟火仅百家”,十分荒凉。邹勇夫到任后,立即征剿土匪,维护地方安宁;广修房舍,招纳流民,开荒种植,发展生产,建立家园。归化镇很快变成了“人物蕃,田野辟,相安无事”。闽王因其保境安民有功,屡次颁诏重用,皆因“民沐恩泽、不忍公去,佥呈攀留”而改令其“永镇杉阳”。归化人感恩邹勇夫开疆辟土,保境安民的功绩,尊他为开泰始祖,成为归化的邹姓宗脉一世祖。邹勇夫之子邹相遂家于当地,繁衍成当地双枝并茂,人丁昌炽;又涵濡孔孟德教,家学渊源的“邹鲁之风”一族。邹勇夫名愈,勇夫是他的字。邹勇夫11世孙邹应龙,字景初,南宋宁宗庆历二年(1196)状元,任参知政事。邹应龙晚年曾在长汀县四堡(今连城县四堡乡)居住一段时间,生十三子,向闽粤地区播迁。如,邹一郎居泰宁县,繁衍播迁龙岩万安、雁石,漳平永福,上杭稔田。邹六郎(名德,字叔颜),邹七郎(名懋,字叔曾),邹八郎(名志,字叔恩)迁居连城县四堡,裔孙派迁长汀县馆前,宁化县城关,上杭县古田、蛟洋,永安,漳州,厦门,江西上犹,广东大埔、翁源等地。最后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的赫赫大族。泰宁是南方邹姓的重要发祥地。泰宁南谷堂,已成为邹姓家族堂号。
五代时,邹馨,光州固始人,以宣府校尉从王审知兄弟入闽,平汀寇有功,后奉命镇守龙岩雁石,卒于任上。
宋初有自江西南丰迁居福建建宁、宁化一带的邹元大等等。北宋时期,福建邹姓名人已经很多。有邹异,长乐人,元佑中举经明行修,说明北宋时期已有邹氏族人居。宋代,邹元大从江西南丰迁居建宁,再徙三坊(宁化水茜张坊村境);后裔分衍宁化水茜村。据江西《石城县志》载:清代,宁化邹姓迁居石城龙岗。南宋末,邹六郎自江西迁居建宁洛阳、邹家坊,为建宁邹姓开基始祖。其第三世后裔有部分迁入江西的石城,并播迁建宁县城关、水南、沙洲等到地。宋末,邹十一郎从长汀双泉乡迁居清流黄石坑;后裔分衍于清流的鱼龙岗、龙津、嵩溪、余朋。
南宋时,邹应龙(1173-1245),又作应隆,字景初,泰宁城水南街人。南宋庆元二年,23岁的邹应龙考中状元,被任命为秘书郎出知南安军,官升枢密院事。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归葬福建泰宁。他有13个儿子,其子殿八郎,移居清溪(今福建安溪)社蕉坑。殿八郎生五子,散居闽粤各处,次子邹德宏,迁至广东长乐(今五华县)象岭开基,子孙居华阳、玉磨两乡,并有迁居广东之梅州、揭阳、广西之平乐者。宋代以后,今福建之泰宁,邹姓更是族大人众,是当地名望地位较高的家族。此际,邹姓在南方各地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已广泛分布于今江西、江苏、福建、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邹棐生于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幼年聪敏好学,十几岁时,他的诗赋文章就为闽北、闽中一带士人广为传诵,成年以后,游学四方,从学于福州大学问家刘彝刘中山。此后,精研百家、旁穿侧引,汪洋大肆、发为词章,学识大大长进。刘彝对他十分赏识,还将自己的爱女许配给他为妻。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中进士,先后担任了淮东路淮阳军(今江苏邳县一带)掌管刑狱诉讼的司理参军、福建路剑浦县(今南平市)主簿、建州(今福建建瓯市)买纳茶场(负责茶叶收购业务)、闽清县令、宣城(今属安徽省)县令等职务。邹棐的学识在当时是“名称于时”的。被誉为“程氏正宗”的著名理学家杨龟山说:“余自垂髫、诵先生之文。及长,闻名籍甚”,“常以不能谋面为憾”。元丰初年,邹棐因父亲病逝而回乡守制,寄寓将乐县,二人一见如故,引为忘年之交(邹比龟山年长21岁)。相互磋商学问,“未尝一日相舍也”。既使后来分开以后,两人也常有诗词酬答和书信往来。
邹括字子发,是邹棐的胞弟,邹应龙的高曾祖父。邹括自幼聪颖,十几岁时,就象他的祖父邹长孺、伯父邹长玕一样,通过严格考核,被选拔入国子监太学学习。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中进士,任福建宁化县令。在任期内建书院、崇文学,以仁爱宽容精神教化当地土民。离任时,居民刻碑以颂其德。后调任安徽亳州县令。逝世后,宋丞相李纲为他题写像赞,辞曰:泰山乔岳,毓秀含灵,笃生贤哲,名重缙绅。著有《文集》,可惜已不传于世。武夷山下梅村邹氏,最早是明清时期,从江西上饶迁移到这里。当时来的邹氏家族有四兄弟,他们团结一致,在这个地方种茶,发展茶叶生产,逐步取得了很大的家业。后来建了这么一座祠堂,祠堂中这根柱子有很典型的特色。它由四块板拼起来,这四块板象征四兄弟团结在一起。邹氏四兄弟定居下梅之后,分立门户,主要从事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家业日丰,成为下梅的大户。
北宋时,邹异举明经,官拜威武军节度使,举家卜居福建的长乐。大观四年(1110),邹希尧中进士,任江西吉州知州;后裔邹孟敬于明天启年间(1621-1327)迁居广东的龙川,后裔转徙至广东的兴宁。宋代,福建泰宁的邹氏最为风光,可谓“甲第蝉联,簪缨弗替”。北宋庆元二年(1196),泰宁邹氏的邹应龙状元及第。相隔6年,他的两个堂弟邹应磷(字景周)、邹应博(字景仁,号朴庵)分别于嘉泰二年(1202)、 开禧元年(1205)高中进土。
南宋时,邹应龙自泰宁迁居长汀上堡乡;其子邹殿八移居清溪(今福建省安溪)社蕉坑。邹殿八有5个儿子,后裔散居闽粤各处。南宋末至元初的战乱,泰宁邹应龙的大家族(13个儿子)也进行了大迁徙,进入广东的就有三路:邹一郎经闽南入归善(今惠州);沨四郎裔孙经江西进入南雄珠玑巷;邹二郎、邹三郎、鸿五郎、毅六郎、殷七郎、殿八郎、邹恕、邹惠、邹恭志等派系,先后由福建长汀四堡迁入广东大埔,第四世以后经兴宁、龙川、五华迁至紫金。邹氏家庭物后裔遍及了福建、广东、江西数省。
宋王朝靖康南渡以后,以武夷山为中心的闽北理学异军突起,成为全国学术文化的研究中心。李纲、朱熹等一代大政治家、学问家,也先后到泰宁优游、著述,设帐讲学。在这样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濡染下,邹姓家族的文化教育更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时间人才辈出,灿若繁星。其中庆元二年(1196年)邹应龙高中丙辰科状元,6年后,他的两位从弟邹应麟、邹应博又分别题名壬戍科(1202)、乙丑科(1205)进士,紧接着,邹应龙之长子邹恕、第四子邹恭再次又双双高中,邹恕登戊辰科(1208)进士,邹恭进士年榜失考。一家兄弟、父子5人连蝉高中的空前盛举。
连城四堡邹学圣(1523-1596),明神宗万历年间任杭州仓大使,致仕归里时,携各类古籍和经、史等善本刻版回乡,遂成为四堡雕版印刷业的首创人。四堡邹经(1742—1804年),字年官,号耕芦,别号畲五,清乾隆乙酉岁(1765)举人,官至台湾水师提督,台湾沿海“一切海盗平靖”,保护了台胞和国土海防的安全。
入垦台湾
明清两代,福建邹姓族人渡海迁入台湾。明末清初,连城四堡邹氏13世国孟迁台,如今其裔孙发展至桃园、彰化、基隆等地,有数千户人。清初有四堡雾阁邹氏20世杰贤、圣泗迁台。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有殿抡、洪毅、洪九、安泰、嵩文等数十人分别迁往台湾的基隆、桃园、新竹、彰化、台南、嘉义、高雄等地。上杭邹氏迁台有:文明、可忠、正辉、其文等。据台湾文献资料记载,雍正乾隆年间,长汀的邹国珍入垦桃园观音。乾隆中叶,龙溪的邹绵入垦观音。现多分布在台湾的桃园中坜、南投市、台北市大安区、松山区、新竹竹东及台北县、高雄市等地区。
郡望堂号
1、郡望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226年)改涿郡置郡,其治所在蓟县,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昌平、房山及河北省涿县一带。
太原郡:秦汉置太原郡,治所在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广陵郡:秦置广陵县。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
南阳郡:即汉宛县、今南阳市。
渤海郡:靺鞨粟末部为主体所建,先称振国(震国)。
丹阳郡:①古楚国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省秭归东南。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省枝江西,仍名其地为丹阳。②丹阳(杨)县,秦置,在今安徽省当涂东北,唐并入当涂。③汉置丹阳(杨)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三国吴移治建业(今江苏省南京)。
2、堂号
碣石堂:战国时期的邹衍,深通阴阳、盛衰、兴亡之道。燕昭王招贤,专门建造了碣石宫来招待邹衍。
讽谏堂:战国时期的邹忌,看到齐威王不喜欢听别人向他提意见,于是以巧妙的方式规劝他。齐威王接受了他大意见,下令:凡是对他提出意见的人可以得到不同的奖赏。一开始大家都争着给他提意见,两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很少了,三个月以后,提意见的人几乎没有了,大家把能提的意见都提完了。齐威王收集了这些意见,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把国家质理得很好。这就是邹忌讽谏的结果。所以邹姓又称“讽谏堂”。
范阳堂:秦汉时期,邹姓人有一支从今山东省境内迁至范阳,后发展成为望族,所以邹氏人以“范阳”为堂号。
此外,邹姓堂号还有:回春堂、古经堂、敦睦堂、显忠堂、中和堂、敦本堂、元恺堂等。
祠堂古迹
水南南禅寺,位于三明市。至北宋初年,四世祖邹助立勇夫公神主牌于水南南禅寺中,每年农历六月十八邹勇夫的忌日聚会寺内,设斋致祭。
泰宁邹族南谷堂,又称南南堂,位于泰宁城南杉溪滨。始建于清初,乾隆六年(1741)为泰宁邹族的总祠堂。每年三月为春祭,八月为秋祭。
和春“崇远家庙”,位于华安县。主祀邹智远,始建于元泰定五年(1328年),明、清朝重修,2004年全面重修。对联:“崇重先型自古曳裾呈舞恋,远追来孝从今吹待播和春”。
绵治宗祠“追来堂”,位于华安县。主祀邹智慧。建于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场地总面积3.48亩,宗祠土木结构,面积323平方米,梁架有狮、龙、象等木雕。
高安邹公庙,位于华安县。供奉南宋状元邹应龙。坐向午子,建筑面积340平方米,占地面积1850平方米。
连城定敷公祠,位于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雾阁村青云路11号,建于清代,原为雾阁村邹氏祖祠,正厅面阔正间,进深正柱,抬梁式结构,硬山顶,砖木结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夷山邹氏家祠,武夷山市武夷镇下梅村。邹氏宗祠的主体建筑包括戏台、门楼、藻井、祠厅、厢楼等,邹氏家祠建于公元1787年。
武夷山邹氏大夫第,位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北街,因为屋主曾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而得名。
楹联典故
源追邾娄千秋裕;望出范阳万世荣
望出范阳郡;誉来敦睦堂
——上联典指邹姓郡望范阳郡。下联典指湖南邹姓的重要堂号敦睦堂。
翰墨家声大;范阳世泽长
——上联典指宋代莆田名臣邹天麟的故事。邹天麟善书法,草篆行楷,无不精斫,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特奏名进士。下联典指邹氏郡望在范阳郡。
鲁郡钟灵地;邹屠积善人
——联上句说邹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及祖德。联下句说的是邹姓的始祖邹屠氏的故事。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邹氏族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华安县邹氏族谱》为华安邹氏宗族所修谱牒。始修情况无考,族裔各支房旧有钞本传世,谱有洪武三十年(1367)重修序文,今本为1997年华安邹氏合族同修。2卷7共册。第一册载列祖像、目录、谱序、谱赞、世系简录,以及邹应龙,邹勇夫等人的传记;第二册辑录历代诏谕、祠堂、墓记、楹 联、祭文、家族名人、华安邹氏人物录,以及历代播衍概况,戒训等;第三册至第七册分别载列了历代宗支世系的脉络图。内载唐末,先祖邹勇夫随王审知入闽,镇守归化,传至十一世邹应龙,望泰宁,宋末其孙邹顺隆迁华安肇基,迄今衍至三十余代。后裔有迁台湾另衍一族。名人邹应龙,宋柜密院签书,参知政事;邹文谦,台湾省政府委员、台北邹氏宗亲会理事长等。还有《瀛洲邹氏族谱》为福州邹氏家族谱牒。始修无考,今本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钞本。不分卷,前列选祖世系,记宋初邹氏入闽及迁长乐事项,瀛洲一派出自长乐,世业耕读;瀛洲邹氏开基祖邹定,字密仲,号种德,于明洪武年间出赘瀛洲陈氏,始创一族。此外有泰宁、建宁《邹氏族谱》。
族规家训
武夷山下梅村邹氏家训:“无二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两百年前,正是凭借着诚信经营的理念,福建武夷山的邹氏,与山西常氏的采购集团,铸就了横跨欧亚万里茶道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