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当今中国詹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73%。大陆居第一百五十二位,在福建排名五十二位。台湾排名第三十四位。

渊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为姓。据《姓苑》所载,周宣王时,封庶子于詹,建立詹国,为侯爵,史称詹文侯,其后世袭为周大夫。因詹文侯首封于詹,故后世子孙尊其为詹姓得姓始祖。

2、据《路史》所载,相传古帝虞舜封黄帝之后得詹(同瞻,备受尊敬)者,子孙因以为姓。

3、源于官职,据《百家姓溯源》所载,古代负责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有以官职命姓者,称詹姓。据史籍《百家姓溯源》的记载,古代负责詹卜(占卜)的官职叫詹尹官,其后裔子孙后中有以先祖的官职命姓者,称詹氏、或占氏。

4、源于官位,出自秦、汉时期官吏詹事,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秦朝时期,设置了詹事府,汉朝时期因袭,专职掌管皇后、太子的诸般庶务家事,全称为太子詹事,或少詹事,归属于东宫管辖。詹事之官职,在东汉时期被废黜,但在曹魏文帝开始又复置,以后历朝历代均仿此制,唐朝时期曾改称为“端尹”,武则天曾改为“宫尹”。詹事下属有詹事丞,皆服侍于太子。

5、源于姬姓,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有詹嘉、虢国有詹父、郑国有詹伯,均以封邑名称为氏,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詹氏。

5、出自他族或少数民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高山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此姓。

入闽迁徙

西晋永嘉“永嘉之乱”后,首次大规模“八姓入闽”(林、陈、黄、郑、胡、詹、何、邱)詹姓为其中一族,南阳郡詹康邦入闽北崇安(今武夷山市)开基。据黄冈《詹氏宗谱》载:东晋大兴元年(318年),詹静川仕西安尉,世居南阳,因避战乱,携3个儿子:詹康邦、詹成邦、詹敬邦由河南邓县渡江而南入闽。江南各地詹姓大多为詹康邦的后裔:一支分睦州(浙江建德),一支分婺州(浙江金华),一支分歙州(安徽省歙县),一支分泉州(福建泉州),一支分建州(福建建阳县),一支分越州(福建),一支分括州。詹成邦的后裔分衍:一支江州(四川省重庆市),一支潮州(广东潮州)。詹敬邦的后裔分衍:一支嶺南(广西),一支桂州(广西),一支广州,一支邕州(广西省南宁),一支容州(广西)。《客家风情》一书记载:东晋大兴元年(318),静川仕西安尉,世居南阳,因避战乱,携三个儿子:康邦、成邦、敬邦由河南邓县渡江而南入闽。詹姓后裔后散居邵武、建宁、泰宁、将乐一带。后裔詹体人从朱熹学理学,留居邵武;后裔分迁明溪、宁化、清流。宋末,詹姓后裔迁长汀、永定;后迁广东省的梅州、长乐、惠阳。东晋太和年间,詹康邦第四世孙詹诜为福州侯官令居建安。

詹康邦为入闽开基祖。东晋太和年间(366-371),詹康邦的第四世孙詹诜为福州侯官令居建安。他有两个儿子:长子詹宣东晋咸安元年(371)为余杭令;詹宣的儿子詹宏,南北朝元嘉年间(424-453)为侍郎。八世孙子豪公官授镇南大将军、留守居武夷,为建峰一世祖。子豪公十一世孙威公唐末行省枢密,始居建阳,守晋江,徙大田,迁尤溪。威公十三世孙子实公,自尤溪入梅溪(闽清),家上墩,为梅溪始祖。子豪公十二世孙小八公为凌坑始祖。小八公十世孙怀文公迁居福州府闽清县二十三都山头顶。

唐总章二年(669),岭南行军总管陈政率府兵入闽时,有队正詹英、詹次随同入闽。

唐中和五年(885),河南固始的詹缵随王绪、王潮入闽。军至漳浦时,义军发生内乱。詹缵“托疾”离开王绪、王潮军归隐山林。据尤溪《詹氏族谱》载:詹缵“从福州侯官县迁尤溪五十都万人庄,与杨、余二姓同居。于五代十国后唐天成二年(927)肇基四十九都高士石龟(今尤溪新阳镇高士村)。公携三子,长名富子、次名富孙、三名通远,为尤溪詹氏始祖。”詹姓主要分布在新阳镇高士村刘坂、中洋村的德州、夏阳村西湖和仁宅自然村、登山村汝盂、大建村、中心村泽水、双里村、碗厂村、溪坂村溪口。新阳詹姓后裔也迅速向尤溪县各地以及外地扩衍:北宋淳化三年(992),高士詹姓第七世孙詹小四迁居大田县广平镇元沙村。北宋元祐五年(1090),第十二世孙詹宣、詹满之子詹小五分别迁居尤溪县城关镇小桥村、西城镇后铺村。北宋宣和二年(1120),第十三世孙詹壬八迁居五十都九重山。北宋宣和四年,第十三世孙詹壬七迁居大田县太华镇万湖村。

闽南詹氏始祖詹成,系詹敦仁之曾祖父,曾任光州中军司马,唐光启二年(886)随王潮、王审知以兵克闽,其子詹缵为金紫光禄大夫行营兵马使上柱国,遂定居仙游怀竹山(今植德山)。詹缵之孙詹敦仁生于仙游,闽王王昶重敦仁才华,以高官厚禄邀之,敦仁恶昶杀父夺位辞而不受。由仙游遁迹晋江,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今北门)。詹敦仁与留从效交往甚密,945年南唐灭闽,留从效任清源军节度使,邀敦仕当属官,敦仁力辞不获,于是求监南安小溪场,任场监。上任后向朝廷要求置县,果获批准。后周显德二年(955)詹敦仁受命任首任清溪县令。一年多,詹敦仁就不愿为官,便推荐王直道继任清溪县令,不久隐居佛耳山下,后裔就在安溪蕃衍。泉州城内詹氏系由安溪迁居而来。

詹缵之孙詹敦仁因三避闽国高官,由仙游遁迹晋江,后移居泉州城北泉山(现清源山)。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詹敦仁受命首任清溪县令,终老此地。安溪詹氏均为詹敦仁之后裔,分芹山、厚卿、楚苑、美楼、凤池、安厚、扬美七个支派,现分散居住在虎邱、西坪、湖头、蓝田、龙涓、城厢等多个乡镇和祥华的多个村落。

唐末宋初,詹大德从河南省河涧县迁居福建省福州市闽候;后唐庄宗元年(923),其第九世孙詹夏候从闽候迁居尤溪四十都石龟(现新阳镇高土村)。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原籍江西广昌的詹学传,官为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因主战被贬出朝廷,携家人南下避难,寓居于宁化石壁村。不久,詹学传又携两子迁居广东大埔长窖。崇安詹体仁从学朱熹留居邵武;其后裔迁居明溪、宁化、清流。北宋庆历元年(1041),詹小四从尤溪高土迁居至现大田苏桥。(见大田苏桥《詹氏族谱》)元天顺元年(1328),又有詹庚一从尤溪夏阳迁居现大田秀岭。(见大田苏岭《詹氏族谱》)

北宋靖康年间(1126-1127),原籍江西广昌的詹学传,官为中书侍郎加太子太保,因主战被贬出朝廷,携家人南下避难,寓居于宁化石壁村。不久,詹学传又携两子迁居广东大埔长窖。崇安詹体仁从学朱熹留居邵武;其后裔迁居明溪、宁化、清流。

礼公后传至产六十四世詹学传,讳成宗,又名五十郎,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生于广昌,登进士第,官龙图阁直学士、中书待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灭辽后攻宋,朝廷产生主和、主战两大派,詹学传因主战而被贬出朝廷,南下避居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为闽粤詹氏始祖。南宋初,学传夫妇携黑龙、白龙二子自宁化县迁居潮州府海阳县长窖村(今属广东省大埔县),卒于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葬于长窖,而后,长子黑龙派衍大埔、饶平、潮安、惠宁、普宁各处。后代向闽粤等地播迁,被后裔尊为詹氏闽粤始祖。宋末,詹氏迁长汀、永定。后迁梅州、长乐、惠阳。

南宋时,福建崇安詹氏繁衍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而且人才辈出。詹体人从朱熹学,留居邵武,后裔衍派汀州府明溪、宁化、清流等县。著名词人詹师文、名宦詹渊都是其后裔。詹师文,字叔简,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南宋庆元二年(1196)进士,授婺源尉。因捕盗有功,他被调任江西宪司检法官;以治狱无冤之功,再调江西提刑司检法官。詹师文告老还乡后,以词赋传名,成为南宋的一大词人,著有《幔亭遗稿》、《通典编要》。詹渊也是进士出身,授临江户曹掾。他“决狱清明,民有冤屈,皆找其审决”。当时有:“宁为户曹非,不愿他官直”的说法。詹渊累迁监车辂院。南宋时,詹慥从福建崇安迁居浦城,繁衍发展为浦城詹氏一支。据浦城《詹氏族谱》载:浦城詹姓始迁祖詹慥,行景一,字应之(宋),詹康邦于西晋大兴元年(318)由河南邓州始迁福建崇安,詹慥南宋始迁浦城。詹姓在浦城很快发展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著名大学者詹体仁就出之其门。詹体仁(1143-1206),字元善,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人,南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授晋江丞。经宰相梁克家举荐,詹体仁被擢升为太常博士,摄金部郎官。光宗即位,詹体仁被任命为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司农少卿。他曾奏免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他从少就学于朱熹,讲质经义,博览群书,自天文地理、卜筮、医药、百家杂说,无所不通。《宋史•詹体仁传》评价说:其学“以存诚镇独为主。”他主张为官应尽心平心,“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坚守朱熹性理之学,曾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也。”(《宋元学案•沧州诸儒学案》)詹体仁对朱熹之学在南方的传播起一定作用,著有《詹习农集》、《庄子解》、《象数总义》等。

南宋绍兴八年(1138),第十四世孙詹文炳之子詹庚一迁居大田县梅山乡梅山村。南宋绍兴十年,第十三世孙詹壬六之子詹庆六迁居沙县高砂镇高砂村。南宋绍兴十六年,第十四世孙詹小二迁居尤溪县管前镇皇山村(初石坑)。南宋绍兴二十年,第十四代孙詹小四迁居尤溪县管前镇西溪口村。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氏第十五世孙詹太九迁居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小坂头)。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第十四世孙詹敬大从夏阳村仁宅迁居尤溪县城关镇园溪村。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第十六世孙詹甲乙迁居尤溪县管前镇东上村湖上、皇山村真地洋。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詹小大(字正明)、詹十四(子观文)、詹庆十三从尤溪新阳的高士下寮迁居高士村的刘坂上道、大园后格山、石龟车碓头。詹小六(字辛利)从高士村下寮迁居夏阳村仁宅西湖。詹庆口从高士村下寮迁居中心村泽水。詹小三(字秀公)从高士村下寮迁居大建村;其后裔由大建村迁居双里村;民国5年(1916年),大建村一支詹姓迁居溪坂村溪口。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詹辛利的裔孙詹永茂从夏阳村西湖迁居登山村汝孟。詹开一的第八世孙詹大楠从高士村刘坂上道迁居中洋村德洲。明正统十年(1445),詹开二的第十一世孙詹日鼎从刘坂上道迁居中洋村德洲自然村黄路口。

明嘉靖八年(1530),新阳高土詹姓第二十二世孙詹小五(又称亮)随母迁居二十七都后坑村;明万历元年(1573)迁居今尤溪县中仙乡西华村。元末明初,游民詹一郎迁居泰宁新田真公岭;其子詹真后迁居泰宁长庆坊。(泰宁理地《曹氏族谱》)五代十国后周显德二年,詹缵后詹敦仁成了福建安溪开先县令,安溪詹氏为当地名门望族。后商在福建仙游、泉州惠安一带衍发。福建安溪詹姓始祖詹敦仁的第十二孙詹寿二入赘杨美陈家,生3个儿子:长子詹四二承继随父迁回仙游大圳岳;次子詹四三的后裔詹璇畴放鸭移居长塔村上坑盂;第三子詹四四迁居象湖村。詹阿脾即为詹四三的第十九世孙。

明嘉靖三年(1524),詹宜从福州侯官(现闽侯县)迁居尤溪梅营村的梅营,为梅营詹姓开基始祖。詹宜有二子:长子詹文崇、次子詹文奕分为二房。同年,明嘉靖三年(1524),新桥高士詹姓第十三世孙詹公同叔父詹源茂从新桥高士移居尤溪城关小桥;后又由詹庆一从城关小桥迁移至台溪的洋尾王宅,为洋尾詹姓开基始祖。洋尾詹姓已有545人,主要分布在洋尾的王宅、坂头、水砚头,对坑自然村。

入垦台湾

明末,张献忠屠川,造成川地人口锐减,后湖南、湖北之詹姓伴随湖广填四川之风潮入迁今四川、重庆之地。清中叶以后,詹姓分布更广,并有詹姓人扬帆南洋,远徙东南亚。安溪詹氏詹敦仁的后裔不断外迁台湾、香港地区及海外各国。

詹姓人移居台湾的历史较早,口头传说是始于两宋时期。明中叶以后,随着我国航海技术的提高,闽粤等沿海之地的詹姓有渡海赴台谋生者。詹姓渡台祖,以现有詹谱可稽者,以安溪始祖敦仁公派下,闽粤川始祖学传公派、饶平始祖肇熙公裔孙,由饶渡台的裔孙为最,固始祖钧公仅见桃园县有一支派。据《台湾通志》(列传•武功篇)载有詹六奇,字韬,海澄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从攻澎湖有功,累迁至襄阳总兵。可能是詹姓首位踏上台澎土地的先勇。现在,詹姓是台湾的第37位大姓。估计约有十三万人以上。詹姓主要分布在彰化县、台北县、台北市、苗栗县、台中县等县市较多。乡镇市区则以苗栗县卓兰、彰化县永靖、台中县东势、台北市松山区、桃园县中坜等较多。在新竹、苗栗与彰化等地区,就有詹姓聚集的“村落”,例如,彰化竹塘、苗栗卓兰这两市镇的人,詹姓就占了一半。台湾苗栗县还建有学传公派下的宗祠。

郡望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

河间郡:亦称河间府。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时期,治所在瀛州(今河北河间)

詹姓的主要堂号有河间堂、奎光堂、洁身堂、继述堂、敦复堂、永思堂、墩崇堂、渤海堂、瑞庆堂、詹福堂、淳叙堂、敦本堂、五凤堂、青云堂、培源堂、报本堂、敦彝堂、清云堂等。

祠堂古迹

闽清詹氏祠堂,又称旗杆厝,房前一对旗杆成为詹氏族人博取功名的象征。位于闽清下炉村,旗杆厝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原名新厝,该厝詹绍安参加丁丑科殿试高中二甲第二名,光绪皇帝御赐双斗旗杆立在厝院门埕,由此新厝更名为旗杆厝。旗杆厝,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925平方米。

永安西洋“靖惠祠”,座落在永安西洋旧街下,始建于民国16年(1927年),由詹传调组织兴建,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实际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神龛上供奉着“靖惠侯”、“靖贞侯”二神像,每年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各举行一次祭祀。

漳浦县绥南詹姓祖祠,位于县城南大街,堂号“河间堂”,建于明正德初年,坐北向南,面临大街,为三进三开间,土木建筑,悬山顶。对联:“河水澄清,祥征德泽;间松茂盛,瑞启文林。”

詹荣纪念馆,原名“石龟光裕堂”,是高士村詹氏的祖祠。位于尤溪县新阳镇高士村中心地带,该祠始建成时间不详,传说当初盖祠堂时挖出九只石龟而得名。纪念馆主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二层。

还有,福安市赛岐詹氏祠堂等。

楹联典故

廷陈龟鉴;阁直龙图:

——上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崇安人詹庠,字周文,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三门白波辇运判。景祜年间,曾进献《君臣龟鉴》六十卷,受到朝廷褒奖。下联典指北宋朝时期的缙云人詹度,字安世,政和初年知真州,考核为最优秀,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他曾与降宋的辽将郭药师同守燕山,发现郭与金人交往,便提醒朝廷早作打算。朝中正派人去调查时,郭已降金,金兵已大举南下。人们都佩服他的远见。

谏宫室鳌山,忠言耿耿;

——进君臣龟鉴,至理昭昭:上联典指明朝时期的刑部右郎詹仰庇的事典。詹仰庇字汝钦,安溪人。下联典指宋朝祥符年间进士詹庠,字周文,崇安人。官三门白波辇运判,景祐中进君臣龟鉴六十卷。

一经传授作生涯;百世难忘追祖泽。

敬祖先孝恩不匮;扶伦钗春艳同舒。

——以上为诏安县祖祠家庙对联高踪不仕存风节;学无冠有洁身

多卿多龙抱,九龙护心真形色;市上市御街,佛耳峰上禹之声。

泉源成钱,自是传家懿州;隐逸是福,无非裕后良谋。

开具先鸿儒过化;报功诏至圣明烟。

衍多卿以镇市上;面九龙而负金钗。

安溪景上春不老;佛耳山前日常明。

泉城建宏基,敬先祖庶不愧河间哲市;隐镇开望族,繁出贤孙勿忘詹事遗上。

族谱文献

闽台詹氏族谱有《浦城詹氏族谱》,始修宋代,清嘉庆三年(1798),詹成等增修木刻本,16卷共15册。卷1载家翰、制勒、家训、族诫、祠图、祠地、祠规。卷2刊遗像。卷3录墓园。卷4载墓图、祭产。卷5推本图、行字、接载世系六世后长萧公世系。卷6载长萧房世系。卷7至8载长又房世系。卷9至10载长哲房世系。卷11载长谋房世系。卷12载长圣房世系。卷13载二房世系。卷14载三房世系、支房世系。卷15有事实、语录、诗、疏、书、启、序、传诸文。卷16传、记、墓志铭、形状、祭文、节孝录、谳、札、申文、祝文。丛集列祖诗、文并诸书札、谳辞,纪祖德、南宋庆元二年(1196)朱熹题序。谱载得姓始祖周宣王支子,名至宏,锡爵詹侯。西晋大兴元年(318),詹秉邦于由河南邓州始迁崇安。南宋,詹慥行景一始迁浦城,散居浦城各地。名人有朱熹高足、太常博士、湖广总领詹体仁等。有闽清《河间詹氏族谱》,自汉、唐、宋、元均有修谱,今本1995年续修铅印。载有各地詹氏族谱序、闽清世系等。晋大兴元年(318),詹秉邦入闽。《河间詹氏永定族谱》永定河间詹氏族谱,詹灿富编,1999年铅印本,始迁祖南宋詹五十郎,字成宗,号学传;始迁祖宋詹溪,字伯一。建阳《建峰詹氏宗谱》为清詹祖源纂修,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建阳詹氏木刻本,6卷共11册,载始祖周詹至弘,始迁祖隋詹子豪,字世勇。福建浦城《浦城詹氏族谱》十六卷,葛赞新等修,1927年石印本,十二册。该谱以十二地支分部,即十二卷。今本乃首修,体例完备,凡溯源、叙支、建祠、坟山、祭享、服制、宗法、谱式等,皆铺陈详备,族史资料亦堪丰富。存福建省图。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