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罗姓是大陆第20位姓氏,大约占了0.86%,总人口大约在1030万。罗姓人口数在福建排名第21位,台湾排名第29位。

渊源

1、出自妘姓,以国为姓,为颛项帝之孙祝融之后裔。唐林宝《元和姓纂》载:“罗,祝融之后,妘姓国。初封宜城,徙枝江。周末居长沙。”又云:“罗氏有齐郡、襄阳、河东三族。”宋代《广韵》云:本自颛顼末胤,受封于罗,今房州也,为楚所灭,子孙以为氏。

2、出自“罗子国”。传说古代木神句芒发明捕鸟的“罗”。《礼记》注疏说:“木初生之时,句曲而有芒角,故云句芒。”句芒辅佐伏羲,发明了捕鸟的“罗”。罗部落生活在河南罗山一带,为罗姓的先民。《正义》曰“罗,熊姓”。

3、“大罗氏”以官名“大罗”(掌罗鸟兽与女以贡)为氏,秦时有将军大罗洪(弘),秦以后“大罗氏”历史罕见,其后裔可能已加入罗氏,是早期溶入罗氏的先民。

4、他族改姓:《通志》记载:代郡叱罗氏复姓改罗姓。西域斛瑟罗后裔姓罗姓。少数民族中改自己姓氏为罗姓的。也有外国人改为罗氏。

得姓始祖

罗人尊颛顼为罗姓得姓始祖。“五帝”之一,号高阳氏。《山海经•海内经》:“黄帝妻嫘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相传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生于若水,居于帝丘。十岁佐少昊,十二岁而冠,二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颛顼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

祝融吴回是最早在朝中为官者,故后世又尊祝融吴回为罗姓开宗始祖。

入闽迁徙

隋代时,豫章罗氏罗珠的第二十一世裔孙罗景春由豫章入闽,居沙县。罗景春有4个儿子,其长子罗万发于隋大业十四年(618)自沙县迁居黄连竹筱窝(今宁化县治所);他的第四世裔孙罗毓政(字令纪,号维纲)创建黄连县。(宁化《罗氏联修族谱》)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带兵入闽,河南人罗幼邻官队正,随军入闽定居。据正德本《大明漳州府志》记载,唐高宗总章二年(669),随陈政从河南入闽开漳的罗幼邻,在陈元光建立漳州后,奉命驻守闽西龙岩(漳州初建之时所辖区域北抵汀州,南辖潮安、东临各岛,西接临川),且定居连城。因此,漳州罗姓族人较为集中的地方。

唐建中元年(780),罗清松从大田白石峡迁徙至尤溪鲁坑(今彭新村,原属洪牌村),后定居于八字桥的彭坑村。

唐兴元元年(784),黄巢义军攻入江西,为避战乱,罗姓家族在罗珠第三十六世孙罗邵节、罗邵筠兄弟率领下,迁入福建。罗邵筠长子罗周文,官任邵武、沙县县尉,在沙县开基。罗邵节的后裔罗太郎由南剑州迁往宁化、连城、莆田等地,尊罗邵节、罗邵筠为入闽始迁祖。

罗珠31世罗周文于唐宪宗元和年间(806-819)为沙县县尉,为罗姓入闽始祖,罗周文的后裔罗万一郎、罗慈、罗丰等于宋朝年间分别从沙县经宁化迁至连城县的罗坊、揭乐、城关等地开基。

连城县青岩罗坊《豫章堂罗氏族谱》载:我祖系珠系卅世裔邵筠,字浙,生子:周文、周武。周文,字元达,唐元和庚子年(820)因避乱率子迁福建南剑州沙县。为罗氏沙县始祖,生三子:矩、贶、况。矩公,又名赠,唐长庆时居沙县和仁坊罗家巷,唐末携妻迁居宁化县石壁。生三子:复伯、健伯、吏伯。传至珠系四十二世琬公,生二子:仲元、绍祖。仲元,又名万一郎,宋皇祐癸巳獬榜进士,官任泉州司理参将,后迁居长汀之青岩罗坊。罗氏自宁化石壁入迁连城罗坊已历时八百多年,繁衍二十七代,裔孙达二千多户一万多人,从十一世起,分为惠公、忠公、永麟、仲达、仲发、仲通、宗保、得珦、五六等九个房系,子孙播居全国各地。

唐元和六年(811),罗周文被授予邵武县尉,举家从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迁居邵武。据豫章罗氏的世系排列,罗周文系豫章罗氏罗遵生的第十五世裔孙。罗遵生的第十三世裔孙罗弘广有2个儿子:长子罗邵节迁徙剑州;次子罗邵筠迁任镇守江西省洪都,举家迁居江西洪都南昌县柏林里。罗周文,又名吉,字源达,号绍簠,为罗邵筠之子,生于唐贞元元年(785)。元和十五年,罗周文改任沙县县尉,又举家迁居沙县城西罗家巷。罗周文卒于唐咸通十四年(873),葬于今梅列区洋溪半路洋乌亭坑。入闽罗氏尊罗周文为入闽始祖之一。罗周文生有2子:长子罗赠,字循甫,生于唐永贞元年(805)。唐太和五年(831)任山东青州府博兴县丞,卒于唐乾符元年(874),葬于今梅列区碧湖。次子罗贶,字功甫,回南昌祀祖。罗赠生有4子,分居二十都、二十一都、永安贡川、楮林。入闽罗氏第五世的一支,分迁连城(约在唐天祐或梁开平年间(904-911)、三元岩前、福州和岩前忠山等地。第五世罗延一支又分别传入中村乡的山峰、大焙坑、筠竹。罗延生宗兴。罗宗兴移居中村的山峰,生崇惠;罗崇惠生有3个儿子: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分别居中村山峰、大焙坑、筠竹,各为这三地罗姓开基始祖,繁衍至今已有800多人口。五代末至北宋初期,又有罗瑚、罗琏两兄弟共同开发于建宁。宋宝祐元年(1253)又有罗盛九(字肇开)肇基于尤溪进福村,传至第二十世罗义昭,迁居今梅列区列西。

唐僖宗时(878-900),罗珠32世罗仪贞由西山(今江西省吉水、永丰之间)徙虔化县(今宁都、石城之间)鸦鹊林,33世罗景新再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传11世孙罗尚古、尚崇、尚立的裔孙分迁汀州府的上杭、长汀、永定、武平、连城各县。

罗珠32世罗均二于唐僖宗时,从江右(今江西)迁徙至连城县,定居莒溪梨树下(今莒溪厦庄)。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罗》:罗氏首先入闽者为珠系三十三世景新,字天庆,号文新,生于唐僖宗广明二年,避黄巢兵乱,随父由西山(江西的吉水县、永丰县之间)徙虔化县(宁都、石城之间)鸦鹊林,后又迁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四十四世昌龄,字应朝,名文,号鹤山,生三子:尚古、尚崇、尚立。

罗珠34世孙罗翁源,讳洪祖,字观旺,于唐末率妻及家人由剑州沙县鱼鳞阁(今属南平市)经宁化县移居汀州府连城县坑子堡(今文亨)。

宋《游洋志》载:罗氏,“古豫章人,唐末始迁入闽,居于清源里之昆山。”说明仙游县早在宋代己有罗姓家族存在,这一支家世不详。

宋朝罗诚中,字泰阳,于大同甲子年,任福建省宁府军参政,转授侍御史罗景新,字天庆,号文新(罗仪贞之长子),于唐僖宗末年,因避黄巢起义时之战乱,从豫章之西山迁徙虔州虔化县太平乡定居(即今宁都州鸦鹊林)。不久,又转迁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石壁乡定居。罗景新为福建罗姓的入闽西始祖。

沙县华村罗姓来自江西南昌罗珠之后罗周文奉任沙县太守之职随同眷属移居城垣罗巷。据闽沙乾隆丙子族谱记载考证,罗家始祖系罗丹三为第一世,于宋朝时期由沙县城中徒迁沙县七都村(华村古称)来定居创基业,而繁衍数百家人丁。罗周文第20世孙丹三公居沙城中生一子罗富六,为谋生来村头(今南阳华村)养母鸭,而定居后厝祠堂。经考证年代为宋朝公元1180-1198年间从城中迁至村头养母鸭创业而定居,繁衍裔孙达28世。

宋末,小九公,原藉宁化石壁村,官任循州学正,任满回家,道出兴宁,爱其山水,遂筑室于东郊居焉。其后裔冕、儒造、儒进、儒周均居兴宁县东郊。

《闽杭罗氏文海公族谱》载:始祖罗斌,为珠系五十世孙,生五子:长子千一郎,讳穆,号肃斋,孙文海,开基上杭角龙乡。四子千四郎,讳纲,为上杭大洋坝开基祖。五子千五郎,讳纪,开基上杭嫩洋乡。

《上杭县罗氏万三郎公族谱》载:宋末元初,万三郎公次子罗十郎,原藉宁化石壁,到上杭县属地杨公岭贸易经商,择县治架屋安居,奉万三郎为始祖;十郎为始迁祖。

元末,有江西吉安吉水人罗应祥随大将汤和的部队,自海路进入福州,明永乐二年(1404年),迁闽清县。闽清县三溪乡利洋村罗氏族谱载:其村先祖为罗国民,由江西南昌境迁往福建兴化府。

永定罗姓均为豫章郡,共分布12个乡镇35个村,占全县总人口的1.22%,罗姓第一百三十三世罗景新在宁化县石壁村足繁衍了15代人之久。传至罗尚崇,于宋末年间率三子罗洪敬从宁化石壁迁本省连城县开基。罗尚立,因经商于江西吉郡,后避乱率妻子回祖故居宁化,后又徙迁上杭县城关开基。罗洪敬,生二子,并留居连城长孙罗朝鉴随三子千三郎从上杭县城关北门迁永定县抚市抚溪枫山角开基。不久,后裔遵循祖训,拓展家业,分迁永定各地。至此,罗朝鉴为永定罗姓的开基始祖。永定罗姓世系称为珠系世系。

政和东平罗姓和倪屯罗姓是同祖同宗的两个分支,其先世出自豫章,后入闽居汀州。据倪屯《罗姓宗谱》记载,其先世居汀州府连城县西门外五里之坑子堡村。其一世祖七十郎于南宋时迁居罗地,传五世罗元分居罗家营。十世罗文敬,生二子,长子罗元应于清初从连城坑子堡村徙建宁府政和县,肇基于石屯之倪屯村(今工农村),是为该村罗姓之开基祖,罗文敬之弟罗文象,生四子,其第四子罗元保,则在清康熙间,从汀州连城坑子堡,徙政和县东平里之东常市(今东平镇),成为东平罗姓之始迁祖,这两支罗姓入迁以来都已传十余世。

明代宣德年间(1426-1435)从广东大埔县湖寮乡水平山大产司埕头的罗美源(又名罗云),始迁至漳浦县新安里油坑呈奇岭(即今云霄马铺乡龙镜村)开基的。

唐代罗氏后裔遍布江西及湖南、湖北,开始进入福建。宋末元初又由闽入粤。豫章罗氏第四十五世裔孙罗尚立由江西虔州迁居福建汀州宁化石壁村,明代又迁往上杭县扶阳;其子罗新松徙居广东梅州。

入垦台湾

明清时期,罗姓族人迁入台湾。清雍正初年(1723),福建漳州罗姓人与郭、何二人一道到台湾基隆开垦,这是目前所能见到文献记载罗姓族人外迁海外最早记载。雍正八年,广东人罗朝章又赴台湾新竹红毛乡开垦。雍正十一年有福建泉州人罗合泉在台湾彰化县东螺西堡新庄仔庄开垦。此后,大批罗姓族人远渡重洋进入台湾谋生。如今,罗姓成了台湾大姓,其人口在台湾排名第十八位。现多分布在台北县、台北市、新竹县、桃园县、嘉义市、苗栗县、新竹市及板桥市等地。乾隆初期,漳州诏安的罗文色,入垦今台北市北投区;乾隆初期,诏安的罗队入垦今桃园县龟山乡,后代分传至桃园县;乾隆初期,诏安的罗道兴入垦今桃园市一带;乾隆初期,漳州南靖的罗甘入垦今南投县竹山镇;乾隆中期,漳州平和罗文盖入垦今台北县土城乡;乾隆中期,漳州平和罗仲桂入垦台中县潭子乡;乾隆中期,漳州平和罗仲归入垦今台中市北屯区一带;乾隆四十一年罗某与魏、张、邱、吴、官、童、王、李、郑诸姓购今新竹县竹东镇旧员山仔番仔湖冢牧埔;乾隆末年,漳州诏安罗大珣、罗仲聚入垦今台中市一带。一说“罗大珣”为“罗大眴”,其裔罗阿狮今居于台中市西屯区;嘉庆二十三年,罗茂松入垦今嘉义县水上乡湖内里一带。嘉庆年间,漳州平和罗孟良、罗水二人垦居今桃园市一带。道光年间,漳州诏安罗神宗入垦今台中县丰原市一带;同治六年,罗阿传,垦南湖庄十股(今新竹县关西镇)。

郡望堂号

郡望

豫章郡:治所在南昌(今江西省南昌市)。

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

堂号

豫章堂:以望立堂。

尊尧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陈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氏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氏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尊尧堂、豫章堂:宋朝时候,豫章人罗从彦是大儒程颐、程颢的再传弟子。他谨慎地遵守老师的教训,隐居不愿做官,传朱熹的理学,著有《尊尧录》。人们称他“豫章先生”。清朝人廖绍朱在《罗氏族谱序》中云:“罗氏之先系出周之罗国,厥后子孙以国为姓。汉大农令怀汉公(即珠公)肇迁豫章,世为豫章罗氏。”民国学者罗元鲲考证,罗珠“实为罗姓鼻祖,分布天下者皆其后也”,故豫章为罗姓郡望。豫章堂号源此。

此外,罗姓的堂号还有嘉德堂、贻谷堂、柏林堂、明德堂、锦厚堂、崇文堂、永祭堂、归厚堂、光裕堂、火龙堂、敦睦堂、丕振堂、渝德堂、尊敬堂、崇彝堂等。

祠堂古迹

沙县罗金秦公祖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查乾隆丙子闽沙罗氏族谱载可能是罗应卿、罗应隆兄弟为首所建。祠堂上下栋六拼五植,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

罗金秦公祖祠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据查乾隆丙子闽沙罗氏族谱载可能是罗应卿、罗应隆兄弟为首所建。祠堂上下栋六拼五植,占地面积2800多平方米。

宁化城关罗氏家庙,原址在城内翠华山南冬茅窠(今宁化一中),始建成于后唐同光年间(923-925),为纪念罗姓鼻祖罗珠和宁化开县始祖罗令纪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该祠迁建成于城关小溪边,并为“豫章书院”。该祠历经沧桑变故,先后有过7次整修。清乾隆三十年(1765),原江西崇仁训导、教谕罗登标致仕返乡,以罗氏宗祠办“豫章书院”,开馆讲学,故罗氏宗祠又称“豫章书院”。 2001年,该祠与罗令纪古坟同时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尤溪坂面青坑罗姓祖祠堂,位于尤溪坂面的青坑村。该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于1996年重修鼎新。

尤溪坂面芹洋罗氏宗祠,为开基始祖后裔罗尚二于元泰定二年(1325)所建。该祠坐坤申,内水出甲,外水出癸归艮,门行巽巳,双向道行坤艮寅申,沟水氽涵之字归辛,接水相迎。

沙县罗从彦贤祠位,于沙县城关,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据明永乐元年(1403)知沙县事倪峻撰《豫章先生祠堂记》说:“先生讳从彦,字仲素,古剑州人,后居沙阳。……宋淳祐七年(1247)诏赐谥曰:‘文质’。……元至正辛已年(1341),五世孙天泽清建祠堂许之。卜地於邑 洞天岩西麓立祠以奉先生之祀。……元季兵戈扰攘,居民流漓,栋宇变为瓦砾。”

尤溪洋中洋边曲底罗姓祖祠,始建于明代。历代重建。

永安小陶美坂罗氏宗祠,又名“肇光堂”,寓“开始,光大”之意。该祠位于永安市小陶镇美坂(原名“尾坂”)村,始建成于明末,占地面积487平方米。宗祠为两进院落,前有低矮围墙,围墙内外矗立着十根功名旗杆。

梅列列西罗氏奉先祠,始建成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该祠原址在列西街上,坐东朝西;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祠堂建筑为悬山式,其外围三面面砖墙,大门的上方悬挂“奉先祠”三个红色大字。其左植供奉罗仲栗的神位。祠堂大门斗拱雕艺十分精精致。奉先祠为列西罗氏的总祠

罗东舒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1612)续建,于万历三十九年(1616)完工,系罗氏子孙为祭祀宋末元初隐士罗东舒而建的家庙。祠堂按孔庙格局建造,整个建筑包括照壁、棂星门、左右碑亭、仪门两庑、拜台、享堂、后寝等,共四进四院,且一进比一进高。

楹联典故

乔木千枝皆一本;长江万派尽同源。

——秋战国时期,罗国与赖、傅两国毗邻,人员交往密切,难分彼此,因此,有赖、罗、傅同宗之说,已召开过十届代表大会的“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便是此历史的产物。

龟山受学;鸟梦征奇。

——上联典指北宋南剑人罗从彦,字仲素,在萧山跟从杨时(人称龟山先生)学习。建炎年间曾官博罗县主簿,任职期满后,入罗浮山隐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说:龟山在东南讲学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个人。学者称“豫章先生”。

豫章裔孙万代福;罗氏宗亲一脉亲。

豫章馆豫章笼瑞气;珠玑巷珠公常降福。

族谱文献

闽台罗氏族谱有《豫章郡大洋坝罗氏族谱》上杭大洋坝罗氏族谱。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罗璋灿,清道光七年(1829)重修,光绪二十一年(1895)罗云芝重修,民国八年(1919)罗谟重修,今本为1994年六修本。65卷20册,附补正1卷。卷1记前言,卷2列历次修谱名录,卷3举凡例,卷4载家训,卷5刊祠记数篇,卷6述源流及历代修谱诸序,卷7载传略,卷8记字派,卷9列现代裔宗通讯录,卷10-11分列村况、寿宁谱序,卷12至卷65分别刊述得姓始祖及至肇迁始祖,以及各支房脉世系。内载约在元至正年间(1335-1340),由江西初迁安溪后迁上杭大洋坝赖浦排,罗纲,千四郎兄弟五人随父任广东归善县讼,避元乱迁上杭来苏里转大洋坝定居,肇衍大洋坝。后代裔孙遍及诸乡村以及省内外,迁新、泰国、马等国。有《连城罗姓族谱》为罗佩光主编,1989年台湾铅印本。依次收录祖像,编纂人员摄影、族姓源流、传略、谱序、闽连城与台湾各支世系,后附祖祠楹联摘钞、编族谱诗等项。内载肇迁始祖讳邵节,唐僖宗时避乱南迁沙县,生文举、文源、文命子三子。文源继迁连城连阳,源之孙太郎,择居邑长岭坪开基。迁台开基有连城罗氏十三世公孙派下;十六世纪公派下景源、景南二支;十八世世仁派下;二十三世大福派下其琼、其瑶、星灿等支,以及十九世大祯、大祥派下世系。并收录闽、赣罗氏族谱诸序,追崇黄帝为大始祖。有《亨子堡罗氏族谱不》连城亨子堡(文亨)罗氏谱牒。《中化豫章罗氏家族渊源谱》福州罗氏谱牒,始修于清宣统三年(1911),今本为1999年合族重修,罗郁尧总编。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