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甘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位,人口约一百零三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64%左右。福建排名第99位。台湾排名第105位。

渊源

1、《说文解字》:甘“美也。从口含一。一,道也。凡甘之属皆从甘。古三切”。可见,甘姓来源于职业。甘姓祖先是上古巫师,以占卜为业,所以说出来的话都是“道”。黄帝战胜炎帝、蚩尤,一统天下后,利用上天赐予的宝鼎,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作干支;用占卜用的蓍草推算历法,预知节气日辰。按照节气教导百姓播种百谷草木,驯养鸟兽鱼虫。黄帝将掌管天文历法占卜这一重大事件交给第十三个儿子,并封他在甘。后来子孙繁衍,以国为姓,是为甘姓祖先。

2、《甘氏源流记》记载:甘氏之先,黄帝第十三子,名中,封于甘,子孙以国为氏。历虞夏世为诸侯,其地在有扈国之南郊。至商有盘公贤德萃拔高宗师焉,迨至周,仍世为诸侯。

3、出自姒姓,以国名为氏。夏朝时,有诸侯国甘国(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姓的一支。

4、出自子姓,以祖字为姓。据《元和姓纂》、《姓谱》所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商朝时,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祖上的名字为姓,遂成甘姓。

5、出自姬姓,以地名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即周武王时,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姓。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

6、出自他族改性。今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土族、彝族、壮族等民族均有甘姓。

得姓始祖

甘盘,生卒年不详,原是一位隐士,中国商朝名臣,武丁之贤相。商王小乙时,甘盘即为大臣。殷商中兴名主武丁,年轻的时候,曾就学于甘盘的学者。后来继位,便礼聘甘盘为相。

入闽迁徙

唐光启元年(885),有河南固始甘姓先祖随王绪率领的义军入闽。甘姓肇漳始祖甘仙游,在战乱年代,几经艰难周折,于北宋后期,择居龙溪县六都(今龙海市东园镇东园村)。以农耕为生,繁衍生息。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宋帝赵昺向南逃亡,人民生灵涂炭。当时,六都甘氏族人,已成富有群族,有号甘长者,家资巨富,遭南下元兵劫掠,族人惨遭杀戮,祖祠也被焚毁。族人更姓易名,逃亡四方,甘氏住地方圆数十里,空无人烟。所幸者,有九世甘苍皓在避难时,独负族里谱图逃亡。元末中兴始祖甘茂隆,回居鹭边(今属东园镇),重整家业。甘茂隆,生三子(二世):旻、昺、旦,蕃衍东园、南边、枫林、新林、茶斜、埭尾26社,分衍海澄沉屿、车郊、珠浦、内楼,浮宫、白水圩内。远播外县外省的有二房七世,传裔广西修仁、邵阳、江西抚州县。长房九世甘汝祚移居广东海丰。次房十一世传裔东山铜陵,长房八世甘守谦移居华安新圩铁钉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甘永发等定居漳州白花洋农场。宋祥兴二年(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宋帝赵昺向南逃亡,人民生灵涂炭。当时,六都甘氏族人,已成富有群族,有号甘长者,家资巨富,遭南下元兵劫掠,族人惨遭杀戮,祖祠也被焚毁。族人更姓易名,逃亡四方,甘氏住地方圆数十里,空无人烟。所幸者,有九世甘苍皓在避难时,独负族里谱图逃亡。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甘氏裔孙盛世修谱,族人以甘茂隆为一世再传,故称为中兴始祖。

甘氏迁入宁化的时间较早,《客家源流研究》载渤海堂《甘氏族谱》:甘氏祖宗,原居福建宁化石壁乡葛藤保,后迁居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并分三大房派衍。开基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迁居广东长乐(五华),而后转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代中期,有河南入闽的甘姓迁徙云霄。据古田县际下《甘氏族谱》记载:始祖甘细旷公于明朝正统二年(1437)自浙江入闽,定居际下繁衍,至今己有569年。肇基以后,甘细旷留下四个儿子:甘思亮、甘思玉、甘思应、甘思库,其中甘思应于明天顺年间迁居洋头寨村,甘思库大约于明天启年间迁居建瓯刘地洋。下村主要由甘思亮、甘思玉两支进行繁衍,甘氏五世甘朝隽、甘朝亢、甘朝主兄弟于明万历年间由板兜迁出逐步定居小梨洋。乾隆元年(1736)屏南建县后将原22都改为屏南县10都,当时村名为龙际甘溪、简称龙际洋、县人则俗叫际下、又因纯姓甘氏,多称甘际下。旧属古田,清雍正十三年(1735)屏南置县后,属横溪里,称龙漈村,俗称漈下,龙涤甘氏民风淳厚,勤劳勇敢而直爽,崇文尚武,武风盛行,传统武术源远流长,人才辈出。历九世至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便有武进士甘国宝。后有武举人甘攀龙等名盛一时。乡村里还涌现出一批没有出仕的武林高手,这里便是统台名将甘国宝的祖籍地。现存村落格局清晰,明、清二个时期的城寨遗迹均存,有祠堂、城楼、路亭、庙宇、花桥、水口桥、水尾桥和大量的民居建筑等。甘氏子孙因致仕、经商、就业而辽居古田本县各地及福州、古田、南平、建瓯、建阳、邵武、顺昌、崇安等地。泉州后柑、柑村都有甘姓人家聚居,崇武后厝村和辋川镇社坑村有甘姓后人。

入垦台湾

台湾甘姓主要来自福建,其次是广东。甘国宝入仕后,在广东、云南、福建、台湾等多个省份任职,戎马倥偬四十余载,其子孙亦跟随他的军旅足迹散布四方。台湾光复后各省都有迁徙入台。1940年前后,福州文儒坊的第六代裔孙甘景乐迁居去台湾后发族。2007年11月,甘景乐先生携子女从台湾远道而来,同胞弟甘景炘一家到小梨洋村寻亲认祖。为了让甘家后人不再遭遇类似寻根之苦,甘景炘从福州鼓山中学退休后,就着手查证宗族脉络,重修族谱。清代初期八世甘守德开始,陆续有裔孙入垦台湾。台湾高山族同胞也有相当一部分甘姓。主要分布在台北,其他依次分别在基隆、高雄、台南、台中等地。

郡望堂号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相当于今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一带。

丹阳郡: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郡,相当于今安徽省宣城地区。

洹水县:故城在今河北大名西。

长乐郡:故治在今河北冀州。

旧学堂:商代甘盘为商王老师,被封为“旧学”。

五城堂:战国时期,秦国甘罗12岁被派出使赵国。赵王郊迎。通过甘罗的外交活动,赵国割了五城给秦,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并把他爷爷甘茂当左丞相的田都赐给甘罗。

此外,以望立堂:渤海堂、天水堂、丹阳堂、长乐堂。还有敦本堂、永思堂、燕翼堂、友恭堂、受和堂、崇善堂。

祠堂古迹

鹭边甘姓甘姓大宗,堂号“懿慤堂”,位于龙海市东园镇东园村顶下房社。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明代、清代。坐东南向西北,用地587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际下甘氏宗祠,又称“甘国宝祠庙”,位于宁德市屏南县甘棠际下村。始建于清朝嘉庆十五年(1810年)。宗祠系土木砖石结构的明式建筑,占地面积416平方米。

东园甘氏祖祠,位于漳州龙海市东园镇东园村顶下房社,始建于明代,历代有修茸,坐东向西,砖木结构,悬山顶,占地面积2713平方米,建筑面积1449平方米。

龙翰大乾堂,位于德化县浔中镇龙翰村石古垵山下,系甘氏分支祖祠,土木结构,坐西向东,始建于明代万历丙午年。由甘氏九世公甘廷宾(字观甫,号念葵)创建。

龙翰太山堂,位于德化县浔中镇龙翰村坝内大尖山下,系甘氏十四世分支祖祠,坐北向南,土木结构,由甘际会(字其友)于乾隆壬辰年创建。

楹联典故

望出渤海;源自甘国。

旧学家声远;渤海世泽长。

——甘姓宗祠通用联

夏禹苗裔,温良俭恭绵世祖;阳刚正源,礼义廉耻续家传。

夏禹苗裔,绵延世续承先祖;阳刚正源,礼义传家警后人。

----甘姓宗祠“夏阳堂”楹联

祖德流芳渤海郡;孙支挺秀五城堂。

——全联典指甘姓的郡望和堂号。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甘氏族谱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古田《甘姓族谱》为甘夔鼎修,宋绍兴时始纂谱牒,明成化十六年(1480)续修,历清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四次续修,现存民国二十六年(1915)六修钞本,已残。不分卷。辑录历代纂修纪事、甘姓门第、字行、序、家政、凡例、传文、人物、名宦、历代世系及开基世系。谱载殷朝盘公为其发祥始祖,至八十世甘得因,于明正统二年(1437)率弟、子、妇二十余人,由浙江景宁迁居古田二十二都九保龙。谱中列龙公开基祖有细存、细旷等十二人,本支开基祖为细旷,系八十一世。明清以后,族人多有外迁播衍古田和屏南等县。名人有清福建全省陆路军提督甘国宝等。福建图书馆藏{福建屏南}甘姓族谱一册,《中国家谱总目》编号为044-0018。甘燮鼎纂修。据1915年稿本复印一册。存上册。该谱依次辑录历代纂修情况、甘姓门第、字行、序、家政、凡例、传文、人物、名宦、历代世系及开基龙漈世系明成化十六年(1480)始修族谱,历清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四次续修,本谱系六修。本谱已残。甘得因,明正统二年(1437)携甘细旷等由浙江处州府景宁县花桥头村迁居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二十二都九保龙漈下,清雍正12年始隶属屏南。甘得因后归葬原籍,甘细旷留居漈下,是为屏南甘氏开基祖。清代名人甘国宝即其9世孙。该族繁衍至今约20世。福建建阳甘氏宗谱保存也比较完好。其他,如甘氏宗谱,(清)甘国堂修,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氏宗谱,(民国)甘元抡等续修,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甘氏族谱八卷,卷首上、下册,著者待考,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昭穆字辈

福建字派:细思良廷朝,文元亨利贞,兴年春好景,久代振乾坤;经论绍上哲,诗书立显名,华宗传海宇,令望冠儒林。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