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洪姓是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七位的姓氏,在福建排名第十八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六。台湾排名第十六位。
渊源
1、源于姜姓,出自上古共工的后代。据《元和姓纂》及《尚书》等所载,共工从黄帝时起就担任了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职,被人们尊为水神。帝颛顼时,共工氏发动叛乱,颛顼召集了很多部落酋长,并委派其孙子祝融去征讨共工氏。祝融善于用火攻,共工氏节节败退,一怒之下撞倒了支撑天地的不周山,一时天地倾斜,山川易位,日月星辰运行发生了错乱。帝尧时,共工氏又起造反之念,他们造成洪水泛滥成灾。尧帝派大禹治理洪水,禹召集天下诸侯,共同出兵征服了共工氏。禹把共工氏放逐到江南蛮荒之地。共工氏的后裔便在江南定居下来,为了记住祖先当过水神,就在共字前加水,成“洪”字,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传莆田翁姓始祖翁何的五世孙翁乾度原为王审知所创闽国之补阙郎中。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闽国被南唐与吴越合力瓜分而亡,归隐莆田的翁乾度为避国乱,将六子改姓为洪、江、翁、方、龚、汪。长子名处厚字伯起,分姓洪。
3、源于姬姓,出自轩辕氏黄帝的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路史》所载,相传帝鸿(即轩辕氏)之后有洪姓。
4、共国之后所改。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西周有共国(故城在今河南省辉县),子孙以国为氏,后加“水”成洪。
5、源于地名,出自古代洪洞国之子民,属于以国名为氏。周时扬侯国,因建都洪洞(今山西洪洞),又称洪洞国,子孙以国为氏。
6、为宏(弘)氏因避讳而改:如,南北朝时,北魏献文帝名拓跋弘,孝文帝名元宏,当时北方的宏(弘)氏为避讳改为洪姓。又据《百家姓考略》所载,豫章宏姓、常州弘姓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名李弘之讳而改洪姓。又据《姓源韵谱》所载,五代刘弘昌、刘弘果为避宋太祖之父讳而改洪姓。
7、出自他族改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满、朝鲜、蒙古、壮、土家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共工。上古炎帝的后裔,黄帝时任水官。史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种描绘。其活动中心应在黄河中游,近伊、洛流域。古史记载炎黄两系争权激烈斗争的传说。为了怀念这位先人,遂有共姓。后因避仇,又因共工有水德,成洪姓,尊共工为洪姓的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洪瑀随从陈姓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有洪姓落籍福建莆田涵江,这当是洪姓最早入闽者。洪瑀,唐中宗(683-684)年間曾貶為潮州刺史。其5世孫洪圭 (洪大丁) 唐貞元七年 (791) 貶潮州刺史,自此遷居潮州,為潮汕洪氏始祖。相传其中有洪有道,后裔居闽中、闽南一带。唐光启元年(885),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唐广明元年(880)授朝奉大夫,后裔称十四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南下入闽,翌年从王潮驻武荣泉山,后三迁而肇居晋江十四都英林。后裔衍南安、鲤城、安溪、永春等地。北宋末,洪皓、洪皎昆仲属这衍派,《洪氏渊源》载:“(宋)真宗时,洪仁燧为长泰知县,派裔传衍闽省,奉为一世祖。”唐朝长安人洪扈迁居福建仙游;宋朝庆历年间又有洪忠去福建;传至洪浩之孙迁居广东。
唐末五代,有河南光州固始人洪十四郎(朝奉)偕二子随王审知入闽,驻武荣泉山,后迁居晋江英林。古淡公奋迹河南光州固始,助威武将军节度使王审知攻克福州,后三迁而肇居晋江英林。古淡,生于唐会昌乙丑(845),号十四郎,生四子。咸通甲午(874)奋迹光州固始,僖宗广明庚子(880)授朝奉大夫,中和壬寅(882)为使军王绪参议,乙巳岁( 885)偕二子洪宣义、洪评事随部南下。光启丙午年(886)从观察使王潮驻武荣泉山(今泉州鲤城区),昭宗景福癸丑(893)助威武将军节度使王审知克闽州(今福州),经三迁而肇居晋江英林。
唐末洪氏自婺源(今属江西省)迁汀州府宁化县,据《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第三期载,洪贵生自宁化迁广东丰顺再迁花县,为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先祖。明洪武年间原籍抚州金溪县洪克淳调至汀州府武平县千户所,其子洪良冲被封为“世袭将军”,在中山落籍开基。唐末,一支洪氏从岩前迁枫木桥;南宋时入闽西汀州宁化石壁。(见深圳圩《洪氏族谱》)
北宋年间,洪仁燧迁闽南长泰乡,为洪氏开漳始祖。37世孙洪士会 (为岩前蔚公传派,与洪士良同辈) 迁江苏吴县闾门,其子洪仁燧,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进士,大理寺评事,乾兴元年(1022)知福建长泰县,遂携眷定居于此(长泰县武安镇积山村史山社),为洪氏开漳始祖。有一子名洪文宪,迁龙溪珠浦,11世孙洪尾发迁漳浦东下营,12世孙洪苍纯迁海澄河福。洪仁璲一支洪氏的苗裔分播于漳州、龙海、漳浦、东山和广东、台湾以及海外各地。
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姓开漳始祖。
北宋初,江西乐平的一支洪姓入迁福建宁化,后又派分出两支,一迁广东海阳汤田,旋迁嘉应州;一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奉洪贵生为开派祖)。南宋嘉定四年(1211),原籍江西饶州府鄱阳(今波阳县)的洪茂入闽,任南剑(今南平)少府,后转任沙县县尉;嘉定十年至十七年间,洪茂之子洪源从沙县城关移居沙县的夏茂。明正统元年(1436),洪天球从高山后门厝徙迁至尤溪溪尾的埔宁,为溪尾埔宁洪氏宗支始祖。尤溪溪尾埔宁洪氏主要分布在埔宁,大宁、纲纪、洋中、团结、三明、邵武、顺昌等地。
北宋末南宋初,汉代共普的四十世孙、江西乐平金山乡洪源村人洪皓(南宋初任徽猷阁侍制,礼部尚书、金国通问使),生有三子:洪适、洪遵、洪迈,皆贤达,时称“洪氏三瑞”。 南宋乾道五年(1169)洪适的长子洪权,称十六郎,同洪楷、洪模、洪植、洪璞诸弟侄一起随洪迈(知泉州)到闽南为官,洪权挈眷居武荣石竹(今属南安丰州) 、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
洪权之孙洪天锡南宋咸淳初任监察御史,因得罪权贵而辞官还乡,途中蒙难。为避祸,洪天锡的诸从兄弟纷纷外迁他地。咸淳三年(1267),洪天锡之子洪俊卿埋名隐讳携眷避居南安英都,别号九使,人尊长者。元初,宋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的七世孙顺斋因避元兵带子温斋入英都,时洪九使父子身亡,仅有一女,温斋入赘洪家,承其基业,子孙随母姓洪。三世洪良斋自立堂号“翁山”。
洪皓之弟洪皎于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丞福州府,奉谏议大夫。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其次子洪道约于绍兴十年(1140)隐居同安小嶝,后裔称“下三洪”。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江西乐平人洪皓之弟洪皎丞福州府。后其长子迁居建宁府。次子洪道于南宋年间遵父训移居同安小嶝岛。
据《剑沙茂溪洪氏族谱》载:夏茂洪姓迁沙始祖洪茂于南宋嘉太二年(1202)任沙县尉(主管全县治安保卫的职官)。洪茂逝世后第3年,其子洪原携家眷从沙县城关迁来夏茂水南开基,后移居夏茂水北七姑台。其后裔分迁四川江油县、福州洪山桥、沙县南坑仔(今南霞乡)松树坑、夏茂洪厝窠自然村(建国后移居松林村岭尾自然村)。
南宋乾道五年(1169),江西乐平人洪迈(洪皓之子)知泉州府,其子十九郎暨诸从兄弟十六郎、十七郎、十八郎随洪迈到泉州,后裔分居武荣石竹(今南安丰州)、同安柏埔、金门烈屿等地。宋乾兴元年(1022),江苏吴县人洪仁王遂任长泰知县,其后 裔定居长泰县。洪仁璲被尊为洪氏开漳始祖。
宋末元初,清源军节度使陈洪进之后裔陈顺斋,携子温斋为避 元兵追剿而入英都,温斋入赘洪家,生子良斋,始承母姓为洪。考洪家先世,系十六郎洪权之孙洪天锡后裔。洪天锡子洪俊卿,因避难从武荣石竹迁英山,埋名隐讳别号九使。九使身后仅存一女 ,温斋入赘后,生子改姓洪,自立堂号"翁山"。裔居英都10个村。
《新山客家公会庆祝创会八十周年纪念特刊》(2006年12月)载:据洪仁玕口述,洪秀全先世远出于宋代,北方汉人南迁第二期,自安徽婺源迁江西乐平,嗣迁福建宁化。第三期迁广东阳汤田(今丰顺),旋迁嘉应州(今梅县)。第四期迁番禺南海北部之花山(今花县),以耕种为业。
《南洋客属总会六十周年纪念特刊》:太平天国洪秀全之先世,于第二期(唐末)自婺源迁江西乐平,嗣迁福建宁化。至第三期迁广东海洋(阳)汤田,旋迁嘉应州。
花县《洪秀全家谱》:始祖贵生公,由宁化石壁迁丰顺布心,再迁梅县石坑玉坪。
深圳圩《洪氏族谱》(手抄本):唐末,洪氏由岩前迁枫木桥,南宋时入闽西汀州宁化石壁,裔孙衍播闽、赣、粤各省地。
古山洪姓有十三世洪源迁同安岗头。华美洪姓有十二世洪日放迁福清县镜洋。码头洪山洪姓后裔,曾于明代分居仙游黄沙、金田及浙江的平阳桥墩。英都洪姓东三房、东四房后裔在明万历间各有分支迁居浙江平阳塘坡,还有一支分居福清江口。丰州洪厝堀洪姓曾有分居福清龙田。
入垦台湾
南宋时期,洪道(洪皎子)迁徙同安大嶝镇小嶝村,洪适次子洪楷 (十七郎),字宣曦、號仕同,生於宋高宗紹興已末年 (1139),登宋高宗紹兴三十年 (1160),末期庚辰科進士,在朝為官,諫諍朝綱不振,杆罪權臣,於紹興辛已三十一年 (1161),贬謫福建泉州同安縣令,忠於任事,三年政績頗有卓者,由於金兵大举南侵,战事蔓延不息,公衙停辦,豫贛相继陷金,归計难酬,於宋孝宗隆兴甲申二年 (1164),携眷萍泊托跡於烈屿西方。明代,洪坤載迁徙金門水头。
据史料记载,万历中叶,同安的洪君直由金门迁居澎湖,其次子洪延万开基湖西洪罗村,六世孙洪久,再由澎渡台,入垦云林水林。又据《台湾省通志》载,明郑末年,福建洪水阁入垦台北万里。明永历二十八年(1674),一个叫洪应兴的福建人率徐降华等七人,从闽来台旗后捕鱼,以后在此修建始祖宫。清康熙末叶,洪氏入垦云林。乾隆初叶,洪世尊入垦新竹;洪必谦、洪必赂入垦彰化芳苑;洪汉文入垦新竹。乾隆初叶,漳浦洪戒入垦彰化芬园,后移垦南投草屯;漳浦毛蟹公支派洪大斌、洪清坛、洪宽厚、洪宗光及洪石等,先后入垦草屯,洪姓成为草屯四大姓之一。洪玉埤入垦台北林口。乾隆中叶,洪畅迁居新竹;洪京入垦芳苑;洪纯入垦彰化二林。洪风、宪、育德、晓四兄弟入垦草屯;洪原性入垦草屯,后入垦台中太平。乾隆末叶,洪叔入垦芳苑;洪琛入垦二林;洪盛入垦苗栗竹南嘉庆十五年,漳浦阳明支派洪墘、乾、秉正、监、贤兄弟,及秉正子宽宏、孙善述等,入垦草屯。嘉庆年间,洪纯化、洪有淡及洪猛等,先后入垦二林。道光年间,洪纯树入垦芳苑;洪思巨入垦二林。道光末年,洪思義、洪断入垦二林。乾隆元年,南安的,洪士集入垦嘉义太保。乾隆中叶,洪世德入垦台北淡水。乾隆初叶,安溪的,洪士栋入垦台北树林。乾隆中叶,晋江洪汝贝(来贝)入垦彰化伸港。道光年间,洪樑迁居新竹;洪腾云伺父渡台,居台北万华;洪国插入垦淡水。由长泰繁衍同安县洪姓柏甫派渡台,其中东房居二林镇,西房居芳苑乡顶廓村、芳中村、仁爱村、信义村,嶝山派长房和三、四房传彰化县芳苑乡,二房传南投县草屯镇。
洪仁五蓥17代孙洪原璋迁居漳浦县板龙保车田下营社,为漳浦洪姓开基祖,其子孙繁衍三派:其一为毛蟹公,即35代孙洪性桂,因其墓为“毛蟹穴”,子孙乃尊称毛蟹公,其派下洪赵行于清乾隆初入垦今彰化县芬园乡茄著村。其二和苍公派下洪戒于乾隆初期开基彰化县芬园乡县庄。其三阳明公派下洪乾、洪秉正等于嘉庆十五年(1810)入垦南投县草屯镇顶茄老。洪秉正子宽宏、善述随后随父入垦北投堡张犁份。
洪姓在台湾主要分布在彰化县、高雄市、台北市等。以彰化芳苑、二林,南投草屯、高雄小港、高雄市前镇区为集中。
郡望堂号
敦煌郡:汉武帝元鼎六年置。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端。
宣城郡:晋时置郡。治所在宛陵(今安徽省定城)。
豫章郡:汉代将秦代的九江郡改为豫章郡。在今江西省南昌、九江一带。
双忠堂:源自宋代洪皓,以礼部侍郎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扣留了他,他坚决不屈服。被扣15年中,他经常暗自派人向宋朝廷汇报金国的情况,人们把他比作苏武。他的儿子洪迈,又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使金国,金人强迫他称“陪臣”(诸侯的大夫朝见天子,自称陪臣 ),他坚决拒绝,因此被金人拘留。他父子都为了祖国恪尽忠诚,人称“父子双忠”。
洪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义居堂、招隐堂、平山堂、敦煌堂、积德堂、六桂堂等。
祠堂古迹
晋江金井英围洪氏宗祠,座落于晋江市金井镇围头半岛上,奉迎“六桂”始祖。正堂面积137.85平方米,堂前铺砌石埕,面积493.79平方米。
草埔尾洪氏大宗祠,位于于泉州东门草埔尾(现温陵路与湖心街交界处)。清同治间,泉郡洪氏族人和台湾宗亲开始在府城择址建祠。原占地约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50平方米。
夏茂镇洪氏宗祠,位于沙县夏茂镇,集镇区里洪罗两姓占大多数,始建于明朝初年,历代重修。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
洪窟洪氏祠堂,又名龙窟洪氏祠堂。位于石狮市东北角。始建于宋代,由肇基始祖设简陋祠宇供奉洪氏祖先,至明丙子午年倡建成功。祠堂占地800多平方米,坐东朝西。
英都洪氏家庙祠宇建筑群,位于洪承畴故里的南安市英都镇荣星村的凤山东麓。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历代维修、扩建,总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
楹联典故
天帝次子声威远,共工水神源脉长。
敦煌郡豫章郡千支共仰;积德堂招隐堂一脉相承。
——全联典指洪姓的郡望和堂号。
道祖遵父命荡舟嶝屿首创百业,袞公秉祖意巧赘窗东始传四房。
——同安马巷窗东洪氏祠堂。
驷马高车地;忠臣理学家。
——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联。
派别衍敦煌,宗支百世;地灵钟衮绣,庙貌千秋。
——泉州市草埔尾洪氏大宗祠前的这副对联,相传是翰林院编修龚显曾的笔迹。
宋朝忠臣世系;剑州少府名宗。
——此联为福建省沙县夏茂镇洪氏宗祠“敦煌堂”堂联。
敦盛宗支,源来一本。
煌明衍派,义属同家。
——此联为台湾省南投县草屯镇洪氏家庙“敦煌(洪氏郡望)堂”联。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洪氏族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洪氏族谱》为尤溪溪尾埔阳族谱。始修无考,明末遭兵燹焚烧;清雍正四年(1726),洪自登、洪瑢、洪范等重修;光绪三十三年(1908)续修;民国时期及1984年、1997年续修。谱载洪氏祖上溯共工氏至入闽史纪,洪成福之孙祖祠“爱敬堂”等纪事;载有世系图、祠堂条例、录仙流大宗谱凡例、埔阳志胜、祠堂小引、埔阳洪氏祠堂记、埔阳地图、埔阳重修谱凡例、宋以来历代帝元记、世祖传、祖坟座址、各房业产界址、白云书院、书斋轶事、名人墨客对埔阳十景诗赞以及增埔宁村地图、祖祠修缮后的彩照,修祖祠捐款人名单等。还有《武荣翁山洪氏族谱》南安洪氏族谱,1卷附录1卷。辑有明弘治元年(1488)、万历二十五年(1597)、四十七年(1619)和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续修谱序和杂文。辑有凡例、谱记、墓志铭、历世缙绅简录。载开基祖姓陈,光州固始人,唐景福年间,随王潮入闽。其后居泉州,元末迁南安武荣山英山,开基祖顺斋,其子入赘洪氏,改洪氏至今。另有《龙海洪氏族谱》龙海上洋洪氏族谱。始修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现存为民国本。《梅岗洪氏族谱》泉州梅岗洪氏族谱,明万历丙申(1596)十二世洪懋缙首修。《瀛州洪氏池头房续修支谱》闽侯瀛州洪氏房谱,始修于清同治元年(1862)。《鸿团洪氏族谱》龙海鸿团洪氏族谱,始修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福建泉州《武荣翁山洪氏族谱》,清.洪恭乾编撰,清咸丰七年(1857)重钞本,一册,存台湾。晉江《武荣英山洪氏族谱》不分卷,此谱洪有相首创於明万历二十五年,洪承胃校修,曹钞本(後人均纂至民国年间),存福建师大。南安《洪文襄公宗谱》为洪承畴之宗谱,民国间钞本,历博编撰。漳州洪氐《窗东谱》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再修, 1961年洪锦川钞本, 一册,存台湾。漳浦《洪氏祖谱》(清)洪道南修,清道光十一年(1831)钞本,存台湾。金门洪氏《始祖十七郎公传派顶寮私录族谱》(清)洪海树修,清咸丰四年(1854)钞本,全册,存台湾。
昭穆字辈
晉江英林洪氏昭穆:
亶茲孫子,爾玉汝球,溯源我祖,肇於光州,瞻斯英里,乃奠厥攸,詩書禮樂,燕翼貽謀,分支析派,近遠一儔,掇科取第,文采風流,忠孝廉節,令聞長悠,謨烈昭垂,億萬春秋,後昆踵武,儀式作逑,曰昌載熾,克紹箕裘,敬勖來許,交勉家修,名題麟閣,身登瀛洲,為國禎幹,德業炳彪,永似以續,弗愧前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