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汪氏在当今姓氏排行上名列第五十六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五百二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零点三三左右。在福建排名第七十一位。台湾排名第八十位。

渊源

1、源于姜姓,出自夏王朝时期古诸侯汪罔之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汪罔,古国名,被后世讹为汪芒国,国君防风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书辨证》及《国语•鲁语下》等记载:夏、商王朝时期有一古汪罔国,为神农氏的后裔所建之姜姓诸侯国,国君名防风氏。后来防风氏被大禹所杀,国人迁居湖州的深山里,称汪罔氏。汪罔国后为楚国灭之,国人避之于安徽歙县,改称汪氏。防风氏,是远古夏王朝前期古防风国的创始人,又名汪罔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

2、出自姬姓,为周公之子伯禽之后。据《姓氏考略》、《姓氏寻源》及《汪姓缘起考》等所载,春秋时鲁成公之庶子满食采于汪,其后遂以邑为氏。鲁成公之庶子为公子汪,受封于汪地,后被强国吞并,为缅怀故土,汪地子民以汪为姓。

3、周成王封伯禽于鲁,传国到成公,黑肱次子颍川侯,生性贤良,有手纹类汪字,其后裔因之为姓。

4、源于汪野国,出自秦、汉时期西北地区汪野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在史籍《山海经•海外西经》中,记载有“汪野”地名。据学者汪松寿考证,古汪野国在今甘肃省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脉的玉门、阳关一带,“汉朝以前未通中国”,是古代西羌民族的世居之地,其境在秦、汉时期初成为大月氏、乌孙国和匈奴之地。汉武帝刘彻汉元狩二年(前121),大将军霍去病率汉军西征,灭匈奴,始置玉门县,隶属于酒泉郡,西羌民族一时纷纷归附大汉帝国,有以古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汪氏。

5、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据《元和姓纂》载,宋初,福建泉州翁姓六子逃难中,第六子翁处休改姓汪。 据传莆田翁姓始祖翁何的五世孙翁乾度原为王审知所创闽国之补阙郎中。五代后晋太祖天福年间,闽国被南唐与吴越合力瓜分而亡,归隐莆田的翁乾度为避国乱,将六子改姓为洪、江、翁、方、龚、汪。其子孙亦延袭姓汪,并沿用方姓原有郡望平阳,融入汪姓原有大家族之中。

6、出自他族改姓。如金时女真,元时翁观部有改汪姓者,今满、回、蒙、土家、锡伯、东乡等民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1、汪满。鲁成公之子,为周公之子伯禽之后,系出姬姓。满出生时手上有纹样“汪”字形状,满后来受封为颍川侯,人称汪侯。汪侯食邑在汪(今山东省境内,具体位置待考),他的后代就以邑名为氏,称为汪姓。尊汪满为汪姓的得姓始祖。

2、翁处休,翁乾度之六子。

入闽迁徙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队正汪子固、火长汪延(迺)君自光州固始随从落籍福建。 

江西石城(琴高)《汪氏十修族谱》载,东汉兴平年间(194~195年),第三十一世祖汪文和任龙骥将军,为汪氏入江南始祖。第三十二世祖汪彻(字子明),仕吴,为湘东郡太守,封新都侯。第三十四汪谦任豫章郡守,举家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宋初,第六十七世祖汪叔献为避乱挟家资外游,至抚州府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崇德乡德化里乌墩开基立业。第六十九世祖汪叔野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进士,历官洪州司理、分宜丞。第七十世祖汪昌也是进士出身;其裔孙迁居宁化招得里下汪村头。第七十一世祖汪六二,字若虚,迁居清湖,后徙至南城珀王于。第七十七世祖汪延斌有3个儿子:长子汪朝俸迁广昌塘坊开基立业;次子汪朝福移居福建的建宁隆安福田开基立业;第三子汪朝宗徙至建宁下查开基。

北宋末,邵武禾坪一支汪氏迁居建宁县,建宁汪氏主要分布在建宁县里心镇,人数不足千人。

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汪宣从建宁里心迁居宁化下汪村,为宁化下汪村汪氏开基始祖。据宁化河龙(永建)《汪氏族谱》载,汪宣为汪氏第七十二世祖。第八十二世祖汪太、汪孟亦自建宁里心迁入宁化招得里。第九十世汪廷佛迁徙至江西的宁都。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第九十二世祖汪学正迁居福建的光泽二十三都。

宋末,汪立信,字诚甫,号紫源,安徽六安人,宋淳佑七年(1247年)进士,端明殿大学士,官任江淮招讨使。咸淳时,元兵侵宋,帝以立信为江淮招讨使,立信以妻、子托部将金明曰:“我不负国家,汝亦必不负我”。遂率所部至建康,然宋兵已无抵抗之力,兵败如山倒,立信知事不成,乃率残部往高邮,欲控淮汉地区,以为后图。忽又闻太师贾似道师溃,江汉宋臣皆降,汪立信叹曰:“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地”,遂自杀殉节。立信之凛然气节,深受元兵大元帅伯颜赞赏,入京后曾下令求其家人而厚恤之。汪立信有二子:汪应麟、汪应鸿,因不肯降元,出走隐居福安府,宋景炎元年(1276),自海路转至泉州港,又迁惠安县洛阳镇象浦村,为汪姓入闽始祖,皆为立信之裔孙。汪应麟、汪应鸿被尊为闽南各县汪姓始迁祖。

约于南宋初,颍川汪姓六十九世祖之明,迁居闽之建宁武夷,生一子,名汪霄。霄于元至正三年(1343)十月十六日逃乱避居上杭县金丰里(1408年改隶永定县)奥杳欧坑村。

广东《潮揭汪氏族谱》:我揭之派,源出徽州,宋南渡时,迁福建宁化。元至正间,再迁永定县金丰里。

元至正中期,唐越国公汪华之裔孙汪一龙自安徽入闽,官任布政司检校,入闽后在闽侯定居。明代,有汪华裔孙汪翰,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奉命驻守延平府。

入垦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记载: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康熙四十至五十年(170-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今新竹市古贤里);康熙五十九年(1720),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汪氏是台湾的第76位大姓,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汪姓有1259户。人数最多的是台北,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其次是嘉南和新竹地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台北县淡水镇汪氏族谱》曰:“汪芒之后,望出婺源。”《三重市汪氏族谱》载:“汪氏起家新安,后自歙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台北县有一支汪姓,就是传自歙姓。

郡望堂号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新安郡:晋时由新都郡改置,相当于今天的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地。隋代玫歙置,后来移到了歙县。

六桂: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治所在地闽县,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代景云年间改武荣州置县。

越国堂:唐代汪华封越国公。

忠勤堂:明代汪广泽封为忠勤伯。此外还有“平阳堂”、“六桂堂”等。

祠堂古迹

福州南后街汪氏宗祠,位于衣锦坊,始建于清道光甲申年(1824年),由福州、永泰、闽清、闽侯等县汪氏宗亲集资兴修。并著有《汪氏敦睦堂谱牒》(现存福建省图书馆)。

旧馆驿汪氏宗祠,位于泉州西街旧馆驿汪衙巷内。明、清两朝均有修葺。汪氏宗祠占地376平方米。

霞春汪氏祖宇,又称霞春鼎甲祖宇、霞春汪氏开基祖宇,位于安溪县感德镇霞庭村鼎甲角落。元至正间 (1341-1368)始建,明弘治间(1488-1505)、嘉靖间(1522-1566)两次翻建。坐南向北,占地面积595平方米。

安溪感德镇霞春汪氏宗祠,约南宋庆元六年(1200),汪十位由泉州迁居到安溪感德镇霞春村肇基。为霞春汪氏一世祖。有《霞春汪氏族谱》;光绪七年(1881)霞溪主持二修;民国26年 (1937)重修,2004年续修。

平和县汪姓大宗祠,平和芦溪连城肇基祖汪百二郎之宗祠,堂号:平阳流芳。位于村子后山下,约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占地12亩。

横口良房祠堂,堂号“世祀堂”。位于漳浦县官浔镇横口村(康庄)中,建于明代中期,为惠添四世孙纯正所建。前后二座,西南向。前座占地650米,土木结构,以砖埕围墙。

前亭田中央王姓祖祠,位于漳浦县前亭镇田中央社,堂匾“王氏家庙”。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土木建筑,悬山顶。挂匾“垂荫闽南”、“光映儒林”、“太常寺卿”、“状元及第”。

楹联典故

六桂传芳遐迩同仰慕 千秋丕业里邻共褒扬

清代三友流芳远;吴门四汪享誉高。

——汪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清代天文历算家汪莱,与焦循、李锐合称“三友”。下联典指清代诗人、书法家汪士宏,康熙进士,与姜宸英齐名。与两兄一弟合称“吴门四汪”。

龙骧世泽;童子春风。

——汪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东汉人汪文和,建安年间以龙骧将军为会稽令。下联典指北宋鄞县人汪洙,九岁时能赋诗,人称“神童”。有当地官员召见他时,他穿着短衫,官员问他:“神童的衣衫这么短?”他答道:“神童衫子短,袖大若春风。”

龙骧世泽;越国家声

——上联典指东汉朝时期的汪文和。下联典指唐朝时期的汪华。

状元甘雨;童子春风

——上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应辰,十八岁状元及第,尝祷雨得霖,谓之“状元雨”。下联典指宋朝时期的汪洙。

文风遗范平阳郡;忠孝传家世德堂。

——全联典指汪姓的郡望和堂号。

族谱文献

闽台汪氏族谱有福州衣锦坊《汪氏谱牒》,清道光五年(1825)修纂,光绪二十九年(1903)敦睦堂增修。不分卷。前载谱序,主要刊入闽汪氏支脉,包括分派各地裔系,后附一篇祠训、祠规,谱后还另附增订敦睦堂谱牒,兼收龙门派、梅溪登瀛房、永邑王都溪洋房、梅邑卜炉房等支系,以及增补祠规等。谱载始祖为唐代越国公唐汪华,明代唐汪翰自安徽迁入福建,开启汪氏一脉。《汪氏十修族谱》载,东汉兴平年间(194-195),第31世祖汪文和任龙骥将军,为汪氏入江南始祖。第32世祖汪彻(字子明),仕吴,为湘东郡太守,封新都侯。第34汪谦任豫章郡守,举家迁居豫章(今江西南昌)。宋初,第67世祖汪叔献为避乱挟家资外游,至抚州府临川县(今江西临川)崇德乡德化里乌墩开基立业。第69世祖汪叔野为南宋建炎二年(1128)进士,历官洪州司理、分宜丞。第70世祖汪昌也是进士出身;其裔孙迁居宁化招得里下汪村头。第71世祖汪六二,字若虚,迁居清湖,后徙至南城珀王于。第77世祖汪延斌有3个儿子:长子汪朝俸迁广昌塘坊开基立业;次子汪朝福移居福建的建宁隆安福田开基立业;第三子汪朝宗徙至建宁下查开基。宁化河龙《汪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该谱载,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汪宣从建宁里心迁居宁化下汪村,为宁化下汪村汪氏开基始祖。

昭穆字辈

台湾等省的字辈“连珩端福荣,应维正先文,池洋浩泽深,广汝兴安宁,源流积德远,江河运久长,忠孝家名胜,麒麟永繁昌,吉人作天相,建树照升平,持俭培秀毓,蔚瑞显茂清。尚传周尧宇,普及焕隆(147代)”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