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施姓在今中国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九十七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七。在福建第四十三位。台湾排名第三十八位。
渊源
1、出自姬姓,为春秋时鲁惠公子尾生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记载,春秋时期,鲁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个姬尾生,字施父,史称施父尾。在鲁桓公姬轨(姬允)执政时期(前711-前694),姬尾生成为鲁国的大夫。据说,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其父曹伯将不久于人世,后来果然应验。鲁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为春秋名臣。后传到其五世孙姬孝叔之时,干脆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少施氏、亦称施父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施氏,史称施氏正宗。
2、出自夏时施国,为夏时施国公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时诸侯有施姓(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市一带),国亡以后,其公族子孙就以国名为氏。
3、出自子姓,商民七族之一有施氏。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一称邽)氏、锜氏、饥氏、樊氏和终葵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其后代相传姓施,称为施姓。
4、出自方姓,为明代方孝孺同族方氏,避难时改姓施。据《姓氏词典》注云:“系改姓,明代方孝孺被杀后,其同族外逃,惧怕株连改此姓。“施”字拆开为“方人也”。”
5、出自他族改姓。今京、彝、苗、蒙古、羌、傣、怒、纳西、傈僳等族有此姓。
得姓始祖
施父为施姓的得姓始祖。春秋时鲁国君主惠公之子,名尾生,字施父,人称施父尾。在鲁桓公时任大夫之职,据说他精通音律,曾视来访的曹国太子赏乐姿态之变化,断言曹伯(曹国国君)将不久于人世,果灵验。桓公深敬施公之才,委以重用,传到惠公的五世孙之时,以祖名为姓。
入闽迁徙
1、唐总章二年(669),河南光州固始人,武举人,光禄大夫施光缵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蛮夷獠乱”,镇守梁山下(南)故绥安地(今云霄火田),施光缵为开漳施姓始祖。是福建施氏见载文字第一人。
建漳州后,赐封为光禄大夫,为开漳施姓一世祖。第二世施良佐,漳州陆路总管、州尹。第三世施从谓,龙溪县文学、从诩漳浦县尹,卒葬于漳浦凤山,衍传于此。至第十四世施象(古谱谓六世),宋哲宗元祐二年进士。第十八世(古谱谓八世)施总,宋宁宗嘉泰二年进士。施兴诗,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第十九世施允寿,字伯和,宋儒林郎,漳州守臣朱熹门生。第二十世施思学、秘书郎,任于山东省;正学内省秘书郎。至此衍裔多于漳州城。又据龙岩白沙施姓保存的《施氏古谱》记载:原祖肇自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至始祖银光光禄大夫施光缵,随陈王南征。
2、唐光启元年(885),吴兴施姓五十七世孙施惠张,官授威武将军,伺奉父亲施俊由河南光州固始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定居建阳麻沙,传八世至施宗泽,官授京都福建盐转运使。宋宣和三年,迁往福清县,称:“高楼施”。高楼施传三代,至施炳,宋绍兴五年,官任大理寺评事,率三子:施秀、施英、施茂迁晋江南浔,世称:“浔江派”,堂号:“树德堂”,清初施琅将军即为浔江派,尊施炳为本支派始迁祖;施秀第十四世孙施世珠,传五代后迁入莆田南日小日岛定居。
3、唐光启三年(887),施貊公自江苏金陵入闽,再播安溪、邵武、福清、浙江、台湾等地。
4、唐乾符六年(879)一世祖施文仪从浙江吴兴郡入闽,往长溪(今福安)官拜秘书丞,再分居坂中、社口、溪柄、台湾。
5、唐昭宗天复四年甲子年(904)一世祖泰定郎居宁化,再播迁三明、永安、明溪、清流、邵安等。
6、唐末,于唐乾宁元年(894),秘书丞施典,由河南固始随王潮迁居福建钱江乡,是为“钱江衍派”。钱江施姓尊施典为始祖。施典公携长子施敬敷、次子施敬承,随王潮、王审知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定居泉州,世称:“吴兴施氏钱江派”,尊施典为本支派始迁祖,堂号:“中秘堂”。 施典12世孙施令于宋绍兴间迁福清龙田东枝,形成“东枝施,玉井施”。施典的十四世孙施菊斋于明洪武九年(1376)入赘当今石狮市(原属晋江)永宁镇西岑村李家,是为西岑施姓始祖。
7、宁化《吴兴郡施氏合修族谱》(1996年修)载:吾族系出吴兴,始祖泰定郎公,讳安,字子坚,由唐昭宗天祐元年以广州贡士官拜宁阳(宁化古称)博士教谕,任满居家宁阳县城桥南,是为宁化始祖。至八世庆隆公,分军、匠二户,建二祠。至十四世子诚公,又建祠于五灵山,堂号“思成堂”。传至二十七世泽唐公,生五子:长子昌聚,居龙上上里大朱坊;次子昌成;三子昌元,徙居大坪地;四子昌圣徙居夏一园;五子昌近,徙居铁树坪,丁蕃派衍,世代昌隆。
宁化施氏早在县城儒学岭(三官庙左畔)建有施氏宗祠,堂号发祥堂,崇祀始祖泰定郎。后在城外上进贤坊(小溪边车脑上)建施氏宗祠,堂号笃亲堂,祀八世祖庆隆公。至十二世祖隆公创建永丰里夏官寮(今河龙乡)施氏宗祠,堂号有庆堂,祀八世祖应隆公。清代又在县城南关徐家山建施氏家庙,祀十八世贤俊公。光绪十二年,在县城下进贤坊施家弄建施氏家庙,晋祀十八世双桥公(贤杰)。嘉庆已卯又在城外下进贤坊竹坳弄五灵山建施氏家庙,堂号著存堂,祀廿三世德斋公。十七世祖良壁公又建二祠:一在招贤里沿溪建施氏宗祠,祀十五世祖友显公;一在县城下进贤坊竹坳弄建施氏家庙,堂号思成堂,祀十四世祖子诚公及妣巫孺人。这些祖祠有的已毁,有的改作它用。
宁化方田乡(大坪地)《施氏族谱》:始祖太定郎(亦作泰定郎),字子坚,藉出广东广州。唐哀帝天祐元年,仕官宁阳(即宁化),为宁邑博士,遂卜居宁化。传二十世,泽唐公迁朱坊(今方田乡)。明末,后裔分居江西石城。续衍永安、邵武等地。
8、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进士,宋大理寺评事施炳,后裔称其“评事公”。宋隆兴元年(1163),从固始县率领族人渡江入闽,他们先落脚于福建西北的建阳县麻沙界首,后又迁至沿海的福清县高楼村,称“高楼施”。也许他们得知晋江沿海有一支是固始迁来的宗亲,于是旋又南下,择居于与钱江相邻的晋江南浔村(即衙口)。为浔江施姓始祖,浔江施姓尊称施炳为始祖。是为“浔江(又称浔海)衍派”,清初的施琅将军属于浔海施姓。施炳的次子施英和三子施茂双双由高楼乡迁居当今晋江市龙湖镇的衙口村。这支施姓现已繁衍近三十世,其子孙遍布当今晋江市龙湖镇的衙口、桥头、山前、大埔、鲁东、古婆庄、洪溪、草田、曾厝、西畲、英厝等村和深沪镇的九十九寮以及金井、安海、永和等乡镇,这支称为衙口(即后港)施或称浔江施,始祖即施炳。晋江施氏有钱江、浔江两大派系。
9、宋咸淳九年(1273)施门公从浙江吴兴(今湖州)(护幼主)经福州北门入闽,定居闽侯,再播迁大田、尤溪、长乐等。
以上各支入闽施姓始祖,经分支衍派,分布闽南之泉州、漳州、及沿海晋江、漳浦、龙溪和长泰、云霄等县,经九龙江流域,衍传同安、安溪、厦门;分迁闽西北山区,几经移居龙岩等开派续代,于此繁衍为大、二、三房,徙居德化而汀州;开基福清传莆田、闽侯、福州。又由闽而迁播台湾、广东、香港、江西、山东等地,再远播印尼、新加坡、荷兰,移居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
入垦台湾
明清之际,上述迁至浔江的施姓,后来一部分人迁居入台,大陆移民台湾大致有三次高潮,施姓是随着这一移民潮迁入台湾的,他们大多来自泉州地区,尤其以晋江县为最多。一是明末清初郑氏郑芝龙郑成功时期。这时期的大陆移民大多居住在今台南、高雄、彰化一带。二是施琅时期,施是晋江衙口人,衙口是浔海施姓的聚居地。随施琅去台的晋江施姓亲属和族人不计其数。大多居住在彰化、台南、台中、高雄。三是在乾隆、嘉庆时期。乾隆四十九年(1784),清政府批准晋江的蚶江(今属石狮市)与台湾的鹿港“对渡”。八年后又开放蚶江与淡水河口的八里岔“对渡”,所谓“对渡”就是对口贸易。施姓迁入台湾,主要以台南、彰化、淡水、高雄、台北等地都有施姓的聚居地,但是,人数最多、最集中的是鹿港。
郡望堂号
吴兴郡:三国吴置郡。治所在乌程,故城在今浙江省湖州南。
临濮郡:施姓发祥于鲁地、濒临濮水。濮水,今虽湮没,但古代却颇有影响。鲁惠公之八世孙施之常,系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封为临濮侯。故施氏皆以“临濮”为郡望。
施姓的主要堂号有临濮堂、恭敬堂、务本堂、存仁堂、桓德堂、麟庆堂、敦睦堂、馀庆堂、式古堂、彰德堂、敦厚堂、志远堂、奉恩堂、亲亲堂、培远堂、学馀堂、永宁堂、永恩堂等。
临濮堂:鲁惠公之八世孙施之常,系孙子七十二贤人之一,封临濮侯,故华夏施氏多以临濮为堂号。
祠堂古迹
衙口施氏大宗祠,亦名浔海施氏大宗祠、浔江施氏大宗祠,位于晋江市龙湖镇钱江村(衙口村)。背倚万寿宝塔,右挹闽海碧波,左襟灵秀余脉,前布池塘七口,状犹七星拱月。宗祠始建于明崇祯庚辰年(1640),清•顺治辛丑年(1661),沿海迁界因隳,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统一台湾,翌年清廷展界,居民回迁。迨康熙二十六年(1687),施琅于故址重建之。迄今历三百余载,保存完好。宗祠坐北朝南,系五开间三进带护厝,前设石庭,后附花园,系典型闽南硬歇山顶皇宫式建筑,整座为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构架。中轴线由照墙、前埕、大门、中埕、前厅、后埕、后厅组成,左右有两廊,左边有火巷隔开,还有一列厢房。占地面积两千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有1740多平方米。
钱江施氏家庙,晋江市龙湖镇钱江村。宋代,施梦说建祠堂,明毁,清康熙三十九年重建,屡有修茸,而原貌一直得到保存。2002年按原址原规制拆卸重建,砖墙改为石墙,木柱易作石柱。面墙悉以雕花堵石砌就。该祠宇坐西北向东南,是一座砖木石结构五开间二进带一列左厢房的闽南古建筑。
尤溪中仙东华施氏宗祠,位于尤溪中仙的东华水尾,坐壬向丙,列有“施琅大将军” 塑像一尊。该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由施玉节主持修建;历代重建。该祠为二层大楼,左右横厝,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
平潭霞屿施氏宗祠,位于平潭特区霞屿村,始建于明代,清代以来历代重修。砖混结构,悬山顶,存有平潭《高楼霞屿施氏族谱》。
福鼎施氏宗祠,位于福鼎市区施厝巷,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宗祠总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雕梁画栋,尽显庄重雍容气派。
福鼎施厝巷官厅,又名“大夫第”,位于福鼎市区,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年)。宅院坐北朝南,三开间、三进深构筑,分为前厅、中厅、下厅及前后花园。
楹联典故
名标青史千年在,功播清时万古传。
——施姓通用楹联。
树立本根,根深方知道山叶茂;德涌渊源,源远乃见浔海流长。
——云霄陈岱施氏家庙树德堂。
叶落归根流长源远万支蕃衍怀临濮 ,血浓于水睦族敦亲四海宗情会洛江。
——台南市施氏大宗祠临濮堂联。“临濮”指施姓发祥地山东,“洛江”指施姓祖籍地河南。
诏拜仇博士;功封靖海侯。
——上联典指汉朝学者施仇。下联典指清康熙水师提督施琅封靖海侯。
著名著岂止水浒传;雄才非惟揽云集。
——上联典指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施清。
临濮封侯亘古皆称圣门贤者;石渠讲易迄今尽颂汉代儒宗。
人臣奏开阃殊勋谋猷克壮;国家锡报功巨典品秩加荣。
——衙口施氏大宗祠
族谱文献
闽台施氏族谱现存百余部。有晋江衙口《施氏宗谱》,始修于明嘉靖年间(1521-1566),崇祯元年(1633)修成;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侯琢续修,五十五年(1716)施世马来重修,1991年重修。谱79卷卷首2卷共23册,附录一哥四郎二派实录10卷、《靖海纪事》2卷。卷首部分辑录历代修谱序,祝文、祀引、族约、凡例家庙图、墓图、志铭,以及宗支吊图等项纪事;卷1至卷79皆刊世系,包括各分支派世系;附录世系迄载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世次止,靖海纪事辑录了施琅的生平文集,以及群僚序文、赞文等,有名士李光地所书一篇。内载南宋末,肇迁始祖施菊逸,行六十二,泉州移居南浔(今衙口),尊宋详事施炳为一世祖,创南浔施氏大宗。名人清康熙年间所封的靖海侯施琅、“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等。谱序中还收录施琅,施世伦等人所撰序文。还有《施氏世谱》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施调培修撰,1993年漳州临濮堂重修,施正渊、施斌编辑,钞本。谱载施氏源自周族,得姓始祖施父。孔子弟子施之常受封于濮为临濮侯,以临濮为施氏堂名。唐高宗时,施光缵随陈政父子入漳开基;宋末后裔分居长泰、漳浦、云霄、龙海等省内外及海外各地。
昭穆字辈
晋江施氏字辈:德昌其福广,志立(乃)建功长;克守忠和信,敦崇瑞兆祥。仁礼存贤慧,书林谱锦章;嘉行传盛誉,厚道美名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