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廖姓在中国大陆各个姓氏中位列第62位,约为410多万,占中国总人口的0.32%。在福建第31位,我排名第18位。
渊源
1、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姓。据《左传•昭公二九年》及《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姓,是为河南廖姓。
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姓,称廖姓。这支廖姓,望出巨鹿。
3、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姓。据《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
4、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据《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所载,缪、颜二姓皆皇帝所赐,商末,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缪、颜二姓有隐居于黄河西北(今陕西与山西交界处黄河段),改姓为廖。
5、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据《廖氏大宗谱》所载,明代福建人张元入赘廖家,改姓廖,其子孙遂为廖姓。
6、出自赐姓或其他少数民族有廖姓。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入闽迁徙
廖姓在三国及晋时就已入闽。晋代隐士廖堂,将乐(今属三明)人,为最早入闽者。隋唐时,廖姓大量入闽,居于闽北将乐、顺昌一带。 清《宁化县志》:廖忠,陈隋间人,南北朝(420-489)迁入黄连峒(宁化古称),一妣二子,卒葬东郊连山,因经常显灵祐民,民念其德,遂在其葬地建连山庙,塑其像敬祀。
廖仕耀《适者生存•廖达郎族系文史资料》:以叔安为一世,原为汝南郡。至77世奇可,生三子衍为武威、清河、太原三郡。至79世崇德,廖崇德,号王郎,唐贞观庚子岁(640)进士,唐贞观庚子授虔化(今江西省赣州市)令,有贤声,子孙留居虔州,生三子:长兰阶,裔传建宁、宁化中沙练畲;次兰芝,生三子(长光禄,为达郎系;次光尧,裔衍将乐、安溪;三光景,其孙四十一郎自虔州迁宁化石壁,后裔又迁延平府顺昌县合阳,裔衍顺昌、宁化陈坊及清流);三兰德留居江西。81世光禄--德迁--友麓--昌岐--銮公--三传--通公--克敬--伯九郎--达郎(90世),初迁宁化济村古背,后迁石壁溪背。至93世来郎,徙淮土磜下。生六子:长四二郎迁上杭(今龙岩小池),裔衍四川、重庆;次六二郎,迁长汀;三五六郎,生三子,裔衍宁化磜上、清流廖武坪、宁化治平茜坑;四章郎,生二子:长益郎居磜下,裔衍禾岭下、禾坑、石桥下;次七二郎,迁岭下、泗溪、坪上;五七郎,徙治平绍冈,裔分三房衍清流里田廖坊、宁化罗溪廖坑、龙岭下、黄田馆;六万郎,迁长汀新桥廖家坊,裔衍江坊、长汀城关。
唐初有廖姓随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有镇戍故绥安地的府兵有廖公远。唐末有廖姓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唐兵部尚书廖奇轼第五子廖琼由光州固始入闽。
唐贞观四年(630),泰宁开善九峰山的山寇高海、高澄作乱。原籍湖北江陵的荆州大司马廖轮奉命领兵前往征剿。历经28战拔除贼寇山寨后,廖轮率军班师回朝,留下儿子廖董钊与外甥杨胥马镇守葫芦二泽(今开善乡枫林和洋坑)。廖董钊垦土立业,结庐而居,成为泰宁开善廖姓开基始祖。廖董钊的第二十世孙廖永啸有10个儿子,分别迁居于福建、江西、广东各地;其中,次子廖谅留居泰宁开善。
唐咸亨三年(672),廖前任南剑州刺史,并举家入闽,经从南平迁将乐县龙池团定居。据将乐黄潭《廖氏族谱》载:“廖氏世系之亲,初出自河南,迁居陕西长安祖廖权。权公生于东汉顺常年间,为武陵尉,因子廖立入仕蜀国,避入吴地,而后将乐,始焉。继而二十有一世之孙廖前任真州通判,理政清廉,升南剑州刺史。”据将乐档案馆保存的《廖氏宗谱》载:“自汉季武陵尉世重公至唐季刺史胜公之父隆平侯孟光公供二十世旧谱,相传仍勤卷首而笔,族龙池实由刺史公定为一世祖考。”
《兴廖氏族谱》述:“其先祖世居汝南,魏晋南北朝时,因北方战乱,播迁于江南各地。唐时,其祖由江西雩都,避唐末之乱,迁于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寨。后子孙因乱,又迁顺昌,廖氏居于闽者益众。至宋末,再由宁化经长汀、上杭、永定,而入广东——大埔、梅县、兴宁、五华等地区。”
廖姓第十二世廖崇德,于唐太宗贞观庚子年(640)科举中明经登第,升宣州刺史。生兰芝、兰阶、兰德三子,长子兰芝承继武威郡派宗,娶卢氏生光禄、光尧、光景三子,其中长子光禄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10)中进士,官任汀州节度使。传下第十六世廖四十一郎,时值黄巢起义,廖四十一郎为避战乱,便随中原客家人第二次南迁,即从江西迁到福建宁化石壁村,为廖姓入闽始祖。
陈良学《宁化石壁客家人移垦秦巴山区考略》(载《石壁与客家》)云:唐贞观年间廖崇德官江西虔州令,任满即家于斯。宋时传至廖四十一郎,部分族人避乱入闽,居汀州宁化石壁;明时,其一支族人廖德源沿江南下,迁居粤之兴宁。唐廖崇德公是江西及闽、粤廖氏各支之始祖。
五代时,迁居宁化石壁的廖四十一郎的第五世孙廖实蕃,字循正,号五郎,从宁化石壁迁居福建上杭。廖实蕃的第三世孙廖百三从上杭迁居广东蕉岭。
崇德孙(廖兰芝之子)——光尧进士出身、任兵部侍郎,子:奇轼;唐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奇轼生五子:长子廖璠任刺史,次子廖玙,唐韩林院侍讲,曾任漳州刺史;三子廖琬,唐进士,任杭州太守;四子廖琰任苏州刺史;五子廖琼——字世丹号桂亭,唐懿宗咸通初年榜眼及第(进士第二名)官授福州佐武威将军。节度使万胜将军、转运使、漳州司马光禄大夫。
廖俨字端庄,官至御史中丞上国柱,自光州固姓敕令小溪场(今安溪县)为长官,开发蓝溪两岸,开丰三年(909)后避乱举家入泉,为上苑开基祖。在安溪县、南安市衍传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传四十世。廖俨入安溪肇基上苑生八子,子孙后裔迁居泉州北门,儿孙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马狮、新厅、益林、后塘、美井、官桥、尚卿、后沟、东林、房巷等地,并播迁到泉州、惠安、南安等地。部分后裔迁居宁德市飞鸾镇梅田塘田、迁居宁德县二都榕溪村建碗窑、九世万英之子梁迁往台湾、迁居沙县富口镇、迁居永安县安沙镇、迁居惠安县涂寨镇廖厝村、迁居台湾琅峤、迁居台湾琅峤、迁居台湾八分寮、迁居台湾北路新庄、迁居政和县三里亭。播迁江、浙、湘、鄂、川、粤、桂、台、港等地,以及东南亚各国。
北宋嘉祐二年(1057),郡望武威的廖镇万的第五子廖达郎携家人从江西宁都麻兰寺迁徙入闽,居宁化县。南宋时期,宁化廖姓后裔廖铜郎复迁清流县仓盈里童家岭,后又迁居清流廖武坪。宋代,廖觐携6个儿子定居永安后,其后裔陆续有人外迁,居建宁府、迁泉州墲头、江西广信府铅山县。
北宋时,福州闽候廖姓迁居尤溪城关小桥头。北宋末至南宋初,廖元益从尤溪城关迁居尤溪二十五都,为尤溪台溪山头廖姓开基始祖。北宋末,邵武禾坪廖姓迁徙泰宁小北斗。宋末,将乐廖十九郎游猎至建宁。廖刚的裔孙廖觐(字万十三郎)因避战乱,携6个儿子由顺昌交溪迁到永安大源(今曹远镇大源村)定居,子孙繁衍成为当地的望族。廖觐为永安廖姓始祖。
据闽粤赣各地廖氏族谱记载,廖崇德9世(廖氏50世)孙廖花,字实蕃,号循政,世居顺昌合阳。宋太祖建隆四年(963)任湖广参政大夫,致仕后,定居于汀州府上杭县胜运里觉(郭)坊(今蓝溪镇觉坊村)。廖花墓在上杭庐丰乡立英村,“田鸡浮塘”形,2007年海内外裔孙重修,上杭县人民政府将它列为文物,加以保护。觉坊有廖氏花公祠。廖花裔孙播迁闽、粤、赣、苏、浙、湘、鄂、桂、川、滇、港、澳台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国。其中,迁台众多,他们多从粤东、闽南等地向台播迁。仅民国时期修纂的《闽粤赣武威廖氏族谱》就记载廖花17—20世迁台裔孙有80多位。
龙岩市进贝村廖姓家庙知本堂堂联所说:“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第二十一世廖花(廖文兴次子),字实蕃,号五郎。于宋太祖四年(963)封湖广参政大夫,娶寨头氏冯一娘,诰封夫人。廖姓开基祖宗长,字翠峰,自明永乐年间徙居进贝,已传24世,宗亲散布国内各省(区)以至世界各地。长汀廖姓分属清河、武威廖姓,均系崇德的后裔。聚居较集中的有城关、河田、四都、南山、新桥等镇。千七郎与其子文一郎是武平县象洞乡光彩村廖姓的开基祖,系福建杭永廖姓始祖实蕃的后裔。分布在14个乡镇37个自然村。
至宋代,福建廖氏繁衍成为大族。分布于宁化、顺昌、建宁、邵武、上杭、永定等县。清代康熙年间,第17世廖君弼公由永定迁居福州东关外,定居古闽都,君弼公成为廖姓福州家族的始祖。嘉庆、道光年间是廖姓福州家族的鼎盛时期。五子登科,满门皆贵,成为福州老城区内四大望族之一。嘉庆皇帝对廖姓宗族似乎情有独钟,格外恩宠。翰林院学士廖甡回乡探亲祭祖,嘉庆皇帝御赐一副对联给他:“溯源本于西周,祖德文谟昭百代;肇冠堂兴南宋,家声世彩振千秋。”
《梅县志》:廖氏五世祖诚公,居汝南,东晋太元九年(384)复迁江南。唐末,裔孙由江西宁都避乱经石城迁宁化石壁,后又迁顺昌。至宋末,复由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至永定而入广东兴宁、梅县、大埔、五华等地。
兴宁廖氏宗亲提供的资料:该族是福建上杭廖花(实蕃)的后裔。先祖廖光景是崇德之孙,曾任安徽宣州刺史,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10)落户江西宁都钓州。生三子:长琼宣,钦取进京,死于途中,琼宣之子四十一郎,迁居宁化石壁,有玄孙九人,其中之一名文兴,其次子名花(即实蕃)。光景次子琳宣,迁居莆田;三子瑞宣,徙居广东增城。
廖金龙《梅州廖氏渊源及衍播》(载《客家人》2003年第二期):廖叔安七十九代廖崇德,号瑯,唐贞观庚子进士,任江西虔化令,任满后率子侄从浙江松阳迁居虔化(江西宁都)。唐玄宗天宝末年,其四代孙廖腾骧,因父辈在朝受人诬陷,为避祸,合族迁居福建宁化石壁寨。其后,屡遭兵祸,迁居延平府顺昌县合阳墟。至廖花,宋太宗四年进士,官至湖广参政大夫,因变乱于五代后周显德七年(960)迁居上杭郭坊,其五世孙仲远迁广东梅州城。
宁化中沙《廖氏族谱》:子璋公(廖叔安六十八世)裔孙明德,唐时迁居兴国三僚,传至达郎,迁居宁阳招得里(宁化安远)七都牛斗寨。其孙德郎,卜居廖家坪(中沙乡)。而宁化济村、淮土《廖氏族谱》载:崇德裔孙达郎,宋嘉祐年间,由宁都麻兰寺前白鹭树下迁入宁阳(宁化古称)龙下里济村,再衍淮土。
安乐磜上《武威廖氏族谱》(1995年五修)载:一世卿祥(五七郎),于南宋隆兴年间,从夲县淮土磜下(今宁化淮土乡磜下村)迁入安乐磜上,迁入之初,没有寸土立脚,从卿祥至念八郎,念八郎生二子:镒郎、引郎。祖孙三代都帮高畲坑畲人耕田管山。引郎在帮罗屋厅人做长工时,娶罗氏女为妻,后定居罗屋厅(现名廖武村)。镒郎生子三六郎,娶高畲坑兰氏女为妻,生二子:六二郎、六五郎。长子六二郎,住高畲坑;次子六五郎居鹅公窠。
《清流县志》:北宋嘉祐二年(1057)达郎入闽,居宁化济村古背。其裔一支分徙安乐磜上。南宋时鈏郎迁居清流仓盈里童家岭。
香港新界上水《廖氏族谱》、《崇正同人系谱》:蜀汉骠骑将军廖氏之十九世孙四十一郎(有谱载为琼宣之子),宋时自宁都迁居宁化石壁。裔孙德源迁居广东兴宁。传至廖荣寿、廖璇迁陆丰;廖恩敬徙梅县;廖千十郎迁大埔;廖宗国移南靖;廖琼徙安溪。元时,续衍深圳、香港。
入垦台湾
廖姓是台湾的第二十一个大姓。在台湾相传:“先世为南剑州将乐(今福建南平人),始祖廖严,唐昭宗时,官国子祭酒,朱全忠纂唐,避乱入泉,陷于小溪场(今安溪)、后嗣蕃衍,居闽者甚众。”廖姓自闽、粤迁台是在明末永历年间开始的;当时,随郑经到达台湾的麾下三名将官廖进、廖义、廖冬。另外台北新店镇的廖姓也世代相传等等。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元)仔的后裔。云林县、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闽西南和广东省大埔、陆丰、蕉岭等县移居台湾的,是所谓“客家人”。廖世崇支脉最早建筑宗祠,在观音乡,廖姓为仅次于黄姓的第二大姓,1988年重建宗祠时,统计廖世崇派下现约有3000余丁,大多以“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的字辈命名。
郡望堂号
汝南郡:廖姓最早发源于河南省境。最大郡望“汝南郡”早期即出此地,汉高帝四年置郡。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武威郡:三国时的廖化裔孙廖延龄,到今甘肃省任武威太守,其裔孙在武威繁衍。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
世彩堂:是廖姓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紫桂堂: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姓郡望“清河”、廖姓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堂”。
此外,廖姓的堂号还有:果烈堂、中乡堂、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祠堂古迹
樟湖廖氏宗祠,座落于南平市樟湖镇溪口村村后的一小坡上。坐东向南,占地约五亩,原址现湮没于水库区内,1995年迁于现址。
汀州廖氏家祠,位于长汀县前街中段,汀州廖氏家祠在县衙左60米左右。是武威郡廖氏后裔祭祀高祖实蕃公的宗祠。家祠占地600平方米,坐北朝南。
上杭县古田廖氏宗祠,即古田会议会址,称廖氏宗祠,又名“万源祠”。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社下山西麓,处在梅花山的腹地。清朝宗祠建筑,始建于1848年。它座东朝西,建筑面积826平方米,占地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
永定清溪廖氏宗祠, 廖氏宗祠又称“宗兴祠”,位于永定县坎市镇清溪村。坐东朝西,黛瓦白墙,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
安溪廖公祠,又称“廖长官纪念馆”。廖公名俨,唐大顺中小溪场(今安溪县)长官。招集流民,有功于地方,邑人于五代后周显德(954-960)中,邑令王直道偕邑绅建廖公祠于邑署大门内西侧崇祀。祠坐西向东。
安溪上苑廖氏厚家宗祠,位于官桥镇上苑村厚家角落。由十三世廖复亨始建,后几经修葺,祠坐东南朝西北,占地面积700多平方米。
武威廖氏花公祠,座落于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塘背,祭祀开基始祖廖花(字实潘)。清乾隆以来多次修复。该祠范围约3000多平方米,占地500余平方米。
邵武廖氏宗祠,位于邵武和平镇坎头街,清顺治十二年1655建。占地800平方米,坐北朝南。
顺昌廖氏宗祠,位于顺昌元坑镇福峰村。
楹联典故
派衍天横源流远,郡封武威世泽长。
——此联为廖氏宗祠“武威堂”堂联。
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
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永定县廖氏宗祠联。
万福攸同祥绵世泽;源泉有本派衍叉溪。
——上杭县古田廖氏宗祠联 。大意是说,各种幸福都是先世的恩泽,追溯族源发现来自于叉溪。
二水绕金盆,源长流远;三峰朝祖庙,人杰地灵。
——宁化县地区廖氏宗祠通用联。
甘肃武威,承前启后源流长;闽杭觉坊,继往开来子孙昌。
——上杭县蓝溪镇觉坊村廖氏大宗祠联。”
源出武威汝南,历周汉晋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闽粤,数公侯卿相台垣督抚,代显伟人。
——龙岩市进贝村廖姓家庙知本堂堂联。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廖氏族谱较有代表性的有《永定廖氏族谱》永定廖氏宗族谱牒。廖梦麟始修于明朝万历三十七年(1610),历代续修情形无载,至民国十七年(1928)廖镜波重修,1970年香港廖经才续修,今本为1994年永定廖氏新修。不分卷,依次有谱序、源流、考录及祖茔、祠堂、照片等,世系部分详载开基祖及彻、敏、改三房世系图,迄于四十世,转徙地俱有注明。谱系后附录人名录以及修谱赞助榜等。内载入闽始祖四十一郎唐时迁宁化上杭,开基祖廖花,字实蕃,号王郎,宋太祖年间从顺昌来上杭,为杭永始祖,当时永定属上杭县治。还有《南剑龙溪廖氏族谱》南平樟湖溪口村廖氏族谱。初修情况无考,清康熙年续修,仅存乾隆三十四年(1769)本及民国七年(1918)本,1995年综合江西、广东等谱牒重修。不分卷,依新体例编排,对廖氏渊源略作考证,第一部分为固始至宁都,延汀世系图;第二部分为闽汀至樟湖溪口世系图;第三部分系溪口前廖世系图,包括长房伯麟、二房伯寿、三房伯裕的世系;第四部分详载老谱序、跋、辩、考、例等篇。入闽始祖四十一郎,唐末由宁都迁宁化石壁乡。《龙池廖氏族谱》顺昌廖氏宗族所修谱。始修于明末,清乾隆年间重修钞本。《龙池廖氏族谱》将乐、顺昌、归化(今明溪)、泰宁四县廖氏宗族合修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