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位;在福建第17位,占福建总人口的1.074%;在台湾排名第21位。

渊源

1、出自姬姓,用国为姓氏。据《元和姓篡》称:“帝喾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周为氏。”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国都设在镐(今陕西长安县一带),随后大规模分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一般认为周姓始祖是周文王。

2、姬姓之周,由姬氏改的周姓。(1)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姓。(2)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因“姬”与“基”声音相近,当时长安姬姓,为避唐玄宗名讳,把姬氏改为周姓。(3)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姓。

3、明代吉端王的第三子朱翊铤(yan)之庶子朱万世,在明亡后,逃往宁乡周家,清初为避祸,改姓周,其子孙一直姓周。

4、少数民族改姓赐姓。高山、瑶、东乡、彝、布朗、白、回、土家、保安、黎、壮、羌、朝鲜等民族均有周姓。

5、福建有苏姓改为周姓。唐朝末年,苏益入福建,定居同安。苏益的六世孙居住泉州卓源乡新康里,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因遭粮累,财产没官,族人还受元朝官军围剿,各自逃难,其侄苏可安改姓周。这支周氏族人繁衍,并迁移人台湾新竹县。苏姓改姓周姓称武功周氏,为一支由苏姓改姓周姓的氏族,以原本的武功郡为郡望,故称武功周氏,始祖为安溪人苏卓周。以苏氏郡号“武功”为号,称武功周姓。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姓。

得姓始祖

周文王,姓姬,名昌,季历之子,华夏族人,西周奠基者。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之位,又称西伯昌。共在位50年。商纣时为西伯,建周国于岐山之下,积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而被囚于羑里,后得释归。益行仁政,天下诸侯多归从,其子武王姬发有天下后,追尊他为文王。 周姓后裔便尊周文王为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1、汉代入闽肇基祖——周公宫世系

据《福州姓氏志》载,西汉元鼎五年(前112),闽东越王余善反,越繇王丑杀余善而降汉。西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诏徙中州之大族系名簪缨者十八姓入闽,时改闽越国为东治郡。当时有泰伯之二十六裔孙周公宫为虎贲校尉、中郎将、徐州伯,奉诏从河南光州入闽,居于福州南台,堂号为“敦本堂”,为周氏入闽始祖。其子周栩为会嵇尉义,孙周子蕃为越王国师。三世子蕃、四世周郜分别为越王国师和越侍御,五世安鼎、六世爱甫和七世登枢为河南丞、谏议丞和苏州别驾。自第八世至第三十世祖后裔,均有官职。十一世周元文,为越王国师诰封御侯,二十八世周起源,唐时为南平知县。周起源子周乔,为崇安县尉,其子周子谅,唐玄宗时(712-756)为议司御史。周子谅子周时肃,荫浦城郡,而定居浦城。

唐玄宗时仪司御史、三十世祖周子琼之子周时肃(三十一世,荫浦城郡倅),居浦城。时肃生二男,长子周与和为江西别驾;次子周与利居浦城。周与利有二子:长子周宪中为兴化莆;次子周宪机居江西金谿县。周宪机长子周少贵任福宁知府而居福宁(今霞浦县),季子周少寿,居兴化(今莆田)岩头。周少寿生二子:长子周会昌为应天府参政而居应天,其子周朴,唐末吴兴处士,避乱返居福州故宅,因拒巢而尽节,后人立庙于福州乌石山以祀之;次子周会品居福州府。

宋开宝年间(968-975),周会品的玄孙周建隆从福州郎官巷迁居新宁县(长乐县)湖东里。周建隆之孙周辅为宋天圣王年(1027)进士、历官员外郎知华州。周建隆长子周宗杰居浙江湖州府乌程县蔡家。建隆次子周宗英,其孙周芹,于宋绍兴五年(1135)与宗杰之孙周葵,同榜进士。周芹历官朝清郎、宗正寺藩,墓葬豹变岩。

周芹曾孙周垦(四十七世),于宋绍定年间(1228-1233)从长乐湖东里迁居今长乐市文岭镇凤庄村(原二十三都腾云境凤山),至今已传三十一世。周垦的后裔分别定居或播迁长乐市的凤庄、凤港、龙塘、梅花、石壁、金峰、吴航、歧头、青山下等地。

周建隆子周垦迁长乐市凤山,传四代至周显分孟、仲、季三房。周显后裔孟房第十五世周大增之子周应璋等三兄弟从长乐凤山迁居福州南台。二十一世周朝铭居城内。仲房十六世天赐、十七世惟吉、惟六移居马尾中歧,其子、孙回迁南台,后裔居鼓楼观凤亭。二十一世泰仁居仓山洋洽。季房,二十四世周用蓬从福州后屿移居台江。季房龙塘十七世周兆俸迁鼓山后屿村。十七世周朝徽携带文光、文明,周长庚携子仁通三兄弟居鼓山上岐村。

周显后裔仲房第十七世周大奚,移居闽县(闽侯县)琅歧。季房第八世周坦第六子周清亦迁居琅歧海歧村;十二世周德宗、德显分居龙塘村;十五世周大豪、大杰迁居闽侯东歧。季房龙塘第十九世周世佑、世敬等迁居闽侯白沙大濑村。世佑兄弟又迁闽侯上街都巡山、上门街。

周显后裔仲房二十四世周亨从长乐凤山迁连江梅花。季房二十三世孚隆等四兄弟同迁居于连江县筱埕和东坪。二十四世周成等四兄弟分迁连江黄歧和筱埕。闽侯大濑村二十三世财顺、财官迁居连江筱埕。

周显后裔季房二十一世周光裕、光标分别迁温州和霞浦三沙。二十二世周华彩、华兴和二十三世周礼分别迁移霞浦下浒和县城。到二十四世和二十五世多迁回福州城区。闽侯大濑村二十四世周祥裕迁居福宁(霞浦县)。

2、唐僖宗乾符四年(877),河南光州固始县阴德乡魏侯里人,太师周举元带子孙、随从兵士,依同乡王绪将军统制。唐广明元年(880)黄巢陷京都,周举元与同乡王潮、王审之随王绪离家南下,他们先后“陷汀、漳”,“取漳、泉、汀、邵五州”,于唐景福元年(892)进入福州(即入闽),于此定居。周举元成为福州、宁德等地周姓入闽肇基祖。周举元(约841-936间),字及三,唐末官授太师。哺育十四男五女。其十四个儿子中:长子周庾,官节度使与父定居福州;第三子奉议大夫居侯官(闽侯);第七子少保,居怀安(今福州鼓楼区);第二子团谏使,居光州;第四子开封知府,居古田;第五子三司,居罗源;第六子资善大夫,居建宁;第八子谏议大夫,居广州;第九子居南剑(南平);第十子居温州;第十一子居永福(永泰);第十二子居连江;第十三子居安庆;第十四子居洛阳。太师公周举元坟葬福州堂坎山(其子周庚附葬于此)。

二世长房周庚,字智,五代时历官节度使,居福州,生四子:长子周兴,分居浙江平阳;次子周隆,分居古田县周家墩;第三子周俊分居连江周家坂(据传为县城义井兜周姓弄);第四子周导,迁居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这支周姓为周武王少子周烈的后代,其堂号为“汝南堂”。

周导,字宗政(宋乾德五年廷授中书右相、金紫光禄大夫),为唐末入闽始祖周举元之孙、入宁德始祖。他于唐广明元年(880)跟祖周举元、父周庚离开固始县故乡,于唐景福元年(892)随闽王入福州。五代后唐长兴三年(932)迁居宁德县(今蕉城区)白鹤盐场(县城),开运三年(946)隐居宁德县西乡兰桥(今蕉城区洋中镇莲下村)。宋雍熙二年(985)九月勅建“光禄祠”(俗称“莲下堂”)于宁德西乡兰桥,并于洋中镇洋中街(村)建有“光禄祠环峰分祠”(俗称洋中堂)。墓葬洋中镇上坎彭洋头。周导生有五子,其五子播迁各地。

周宁县狮城是周姓聚居地,周举元裔孙周亨中进士及第,宋绍兴年间(1131-1162)任光泽县尉,后迁居原宁德县青田乡东洋里(俗称周墩)。其后裔分迁浙江等地及福安、政和、寿宁、福鼎、屏南、霞浦、建瓯、建阳、浦城、南平、厦门、三明等地。周导的二兄周隆,于唐末宋初分居古田周家墩。周导长子周霆的第二子周翰的第三子周成之分居古田小盖竹,周震的玄孙周复迁居于古田县犁洋。周导四子周霓玄孙周吉于宋朝迁古田官州。周导第五子周云的元孙周作肃亦于宋朝居古田。蕉城区洋中街中厝厅第十五世孙周载于明朝分居古田宫前;清朝第二十六世周继聪后裔分居今古田县大甲乡堂湾村。福安市周姓大多来自入宁始祖周导的后裔。他们中有直接从洋中镇陈家洞周霓后裔迁居福安樟澳村三十三都福首境始祖周邦祚,有从洋中街周霆的后代迁入福安浮溪村始祖周大泫等。有周导公长子周霆第四子周霓的后代迁周宁狮城后,再播迁到福安晓阳、坑下、苏坂、儒南、仙溪里等许多乡村。据《寿宁县周氏》记,周导长子周霆之玄孙周信的孙子周能迁居周宁县,其后裔周智疆、周沪二、周天兴,先后于清道光五年(1825)以后,从周宁县分迁寿宁县斜滩镇楼下村、后井村、凤阳乡之东岭后坑坪村。

福鼎县前歧镇周家山佳洋村周姓始祖系唐末从河南固始县南迁,到五代后厝(938)迁居浙江苍南(原平阳马站)。后裔再迁入周家山佳洋,其后代繁衍发达。周导的后裔迁播霞浦的周姓,已知主要的有两支。一是,蕉城区洋中周霆嫡下的仁房巷口厅十六世周生财,于宋朝迁居六都,经世代相传到明朝,迁居霞浦县沙江镇浿头村,这里成为周姓集聚地,其后裔又播迁到霞浦溪南、盐田、长春等十多个乡(镇)村。二是,周导第四子周霓嫡下迁播到今屏南县九洋周厝,清乾隆初第十九世周应华迁居到霞浦后港(城郊)。据周昌孝撰记,周导后裔迁屏南县的主要是周霓之后代,于宋庆元至嘉泰年间(1195-1204),由宁德西乡兰桥徙迁今屏南棠口乡(旧古田新俗里28都五保棠溪境,其后裔播迁建瓯及县内岭下、横板桥、白溪等乡。另一支迁屏南熙岭(旧古田移风里32都一保碑岭墩里境),后裔繁衍霞浦及县内甘棠等乡村。据《石湖周氏》载:晋江石狮市石湖周姓始祖系河南光州府固始县人氏。唐僖宗年间(873-888),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其后辗转迁移。

元朝末年(1368),周迪吉(号塔山公)为避兵乱隐居于温陵府晋邑二十二都石湖乡(今泉州石狮市蚶江镇石湖),为“汝南堂”,已传21代,历630多年。卒后葬于本乡塔仔山,遂号塔山公,他传四子,迁居晋江陈埭镇,后散居泉城。石湖周姓至今繁衍二十一世。这一支(入迁石狮石湖)入闽始祖按其迁徙路线、时间与周举元或周维岳世系族同。(待考)

3、唐总章二年(669),府兵校尉周广德,随陈政父子从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开漳,为周姓漳州肇基祖。周广德裔孙周匡业、周匡物兄弟三人(长佚名),居天城山石斗岭三条坑山麓(今双第华侨农场寨仔管理区)。周匡物,字几本,唐元和十一年(816)登进士,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开科进士。兄周匡业,字德修,唐贞元八年(792)以明经登第。周匡物后裔曾徙居龙岩,宋治平间(1064-1067)回居龙溪,后迁播于漳州东南,分衍于漳州的云霄、平和、芗城、诏安等县区和广东省潮州、澄海,迁徙到台湾、香港和印尼、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南安市岐山村(原名高山村)周姓始祖广德。广德公的三世荣达始居双第社,再迁清泉后乔迁浦邑为卿。荣达之五世安道公的第三子克一的长子立章,生四子;瑞仁公生五子:大异、大哲、大义、大经、流劳。大哲公,号后丰,于明隆庆壬申年(1572年)从浦邑图为卿挈子入泉开基南邑廿九都,地名上霞(今南安市岐山村上畲)。仑苍联盟村湖西周姓祖可安同其子廿七郎号卓周,一同来到竹园(即今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把卓周二字分开,以卓元为村名,以周为姓氏。其堂号用“武功衍派”或“芦山衍派”。

唐末,随闽王入闽的还有河南光州固始县魏陵乡祥符里铁井栏的周维岳,又名周颐,字宗雅,号梅林(翰林学士,宣慰使、光禄大夫),他与王潮、王审知兄弟同乡,闻王潮兄弟在福建泉州任刺使,便于唐光启三年(887)携子周靖入闽投靠闽王,先居当时泉州的仙游东乡折桂里。后于景福二年(893)进驻福州,居东街石井巷,其后裔支系分布福州下渡藤、山上街。闽侯青口、南屿、南通;长乐、连江、平潭、福清、莆田、泉州、永春桃溪、德化铭山、安溪、惠安、同安、南安、永泰、大田及浙江温州、瑞安等地。堂号“爱莲”。

据《闽侯南屿芝田周氏》载,周维岳次子周准迁福州仓山区下渡。长子周汉的玄孙周希孟(七世,其父为周仲),仍居福州石井巷,后迁新宁(长乐)。另据《洪塘周氏谱》载,入闽到福州的一世祖名周颐(字维岳),其子周景(即周靖)玄孙周希孟(七世,其父为珪老)。

唐乾宁四年(897),周枢(880-957),字仲机,从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东隅桂贤坊入闽择地居建州西路马伏(今建阳市马伏),其后裔多住建阳,亦有迁崇安、河南等地。周枢弟弟周椿,字仲延,居福州马江里、楠树桥头。北宋彰化二年(991)周佑(周枢后裔)迁居崇安县(今属武夷山市)仙店,另有周浚(据称为周敦颐次子周焘之长子,待考)迁居崇安县五夫里;周聪(据称为周焘三子,待考),迁建阳市吉阳镇。

4、宋代入闽。北宋周靖的裔孙周希孟,字公辟(授将仕郎,试国子监四门助教;充州学教授),怀安人(住剑池边,即今福州市鼓楼区)。其后裔居侯官、洪塘、长乐、福清、平潭、古田、永泰、福州杨桥、下渡、福宁、莆田、庐陵宣城等。希孟孙周常安生三子,长子周百福迁今福州仓山区建新镇洪塘村凤岗里。

《闽侯芝田周氏》载,周维岳长子周汉迁居闽侯六都芝田(今南屿镇芝田村)。其后裔迁南通泽苗盛美、浦口等地。其七世孙周希孟的后裔播迁长乐、福清、闽侯、连江、平潭等地,又迁福清洋里南院、临江里寿塘后周;有迁平潭后,转居海口镇龙江、西歧,擢桂南山、西溪坂头、龙田下郑、郭庐、音西松潭、倪埔、松峰、阳下东田等地。周希孟孙周常安的次子百禄、三子百爵同迁新宁(长乐)、四都罗阳,第十六世孙周崇贤及后裔迁今长乐镇江田坦村石门,十七世孙周朝锦迁江田阮山下珍、松下岭头等地。周希孟曾孙周百禄的后裔迁居连江县东岱,其二十二、二十三世孙又迁连江县苔菉、北菱等地。其十七世孙周必成的后代迁居平潭大富田、又繁衍到模境、伯塘、苏澳、南山、研兜、南社洞、谢厝、西楼;再迁流水矿楼、屿头玉瑶、下斗垣、澳前中甲等乡村。北宋端拱元年(998年),进士周希古,字叔信(著作郎、历任秘书;知蓬州、朝议大夫),他系周颐(字梅林)子周靖(字安世)的裔孙,居长溪(今霞浦县)。古田县衡阳周姓始祖唐末入闽二世周辅次子周炳,迁居古田三十都官州歧西境(今横洋)。周辅三子周礼,生二子文灿、文炽,迁古田三十都达方;四子周智,居福州三山石井巷。宋端拱二年(989),周源五(敕授文林郎、赠朝议大夫)、自福州洪塘迁居浦城孝悌里观前。

泉州晋江周姓祖先,系北宋庆历二年(1042)杨实榜进士周历和北宋治平二年(1065)彭汝砺榜进士周密,同系周靖之后裔,居泉州晋江。泉州周姓祖先,系南宋景炎元年(1276),周起振,字绍基(系莆阳一世周石麟的三世孙),同从弟周绍芳等至泉州勤王,隐居泉州浮桥笋江之滨,其后裔迁安溪县,惠安、同安、晋江、南安等地。元朝至正四年(1345),周讳彬(1283-1356),字日昌,又名思,系周起振的三世孙,从泉州浮桥笋江为逃避元朝暴政而逃匿安溪县,居西街,后裔迁泉州、永春、浙江温州北港、瑞安县、南安市、大田县、漳州海澄、永泰县嵩口镇、广东惠来横山村。宋明入闽周姓源流。宋朝至明朝徙迁寿宁县的周姓,还有几大支。一是宋庆元四年(1198),宋理学家周墩颐玄孙周理(1156-1240,字正玉,号荆山,江西南康知县),经浙江省庆元县松源镇周墩村徙居寿宁县平溪乡平溪村。二是宋仁宗(1023-1063)前后,浙江擎元县后溪周自直下传七世的周二,迁入寿宁平溪鼎垱。周直的后裔还由庆元县岱根村徙居寿宁县托溪乡圈石岗后仔;还有从浙江景宁县坪坑迁庆元,再迁寿宁坑底乡林山村。三是三国末期吴国人周处的后代,传四十多世后,周仲六于元朝至大元年(1308)由浙江庆元县松源镇周墩村迁居江根乡水寨村,其孙周信一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由水寨村徙居寿宁县利(李)家山村。

宋朝,周章、周颜、周奇、周立等四兄弟,从江西抚州府临川长源里乡来闽先居闽侯,后转清流嵩溪罗源隔,再到明溪。宋末(1270年前后)周章裔孙周怀来等转迁尤溪县溪东、吕洋,今有800余人。明嘉靖年间始祖周居贞公从江西抚州临川县长源里迁尤溪城南、城关、秀溪、汶潭、拥口、邵武等地。周怀来后裔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迁古田县仕坂,并迁播印尼马里。南宋初年(1127后),莆田周秀梅(进士、官翰林学士)为避战乱,隐居不仕,迁居琼州(今海南岛)秀梅里,子孙遍居全琼。并有迁星州(新加坡)。周盛德入闽卜居福塘省田(今福清龙田)山前村,为宋代福清周姓始迁祖。十三世裔周其捷,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迁居连江县东岱村。

5、明代入闽。明永乐二年(1404),周筵宾从河南固始县迁厦门杏林镇杏林村。明初周文焕、文灼,由金门迁入安溪龙门溪美。连江县丹阳周姓祖先,系明初湖广岳州府澧州周宗文,因娴兵略且勇猛超群,授指挥使职,奉诏随藩镇王入闽,卜居连邑安义里上下洲(今丹阳镇上周村)。连江其他各地周姓如筱埕、黄岐、东坪等村大都是源自长乐凰山周姓。福州市晋安区日溪周姓祖先周一郎于明永乐二年自河口厂入闽,赘居闽邑五十七都汶(王)洋西境,今晋安区日溪乡汶洋村丁姓,生2子,长子名满、次子名寿。以次子寿继嗣丁姓;长子满复周姓,其后裔支居外湾和里湾。长乐市吴航周姓祖先周行,字宾示,号鹿野,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登进士第,历官广东香山知县、湖广随州知州,后裔尊其为江西汝南周姓入闽一世祖。其裔周君冲迁居吴航镇东门兜,传二世周昌启,生5子,分五支发派,迁居厦门、福城,福清。龙海周姓祖先,系明神宗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湖广道御史周起元,字仲先,乃海澄(龙海县)人。

6、福建客家族群周姓。宋高宗南渡时(1127),周仁德(河南固始县人)随高宗南下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元初(1271),其裔孙迁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至七世周瑄迁梅县。宋末(1279前后),周宗贵由河南汝南(有说石城)南迁入闽,居汀州(龙岩)宁化,后分迁长汀、连城、永定,后裔迁晋江,又迁台湾。周宗贵原籍江西赣州府石城县坝口慈塘坑,因生于宋度宗咸淳二年丙寅岁,故初名丙郎。按老谱称:宗贵“因宋季避兵,流于上杭,孑尔立身,俭勤惕励,肇造家业。”初为南塔寺僧侣劈柴、做饭,故有“饭头公”之称。后改行经商,历尽艰辛,挺然特立,创产万余。他的为人,德积厥躬,谦冲纯朴,乐善好施。曾在本郡长汀县建斋婆院一所,又在本县北畔买地建德庆庵一院。曾敕封宋处士。有周氏宗祠一所,旧址在今五星巷。宗贵徙杭肇基,迄今已历七百余年。杭川(上杭)周姓开基始祖有三支:一支为宗贵,一支为八郎(名志隆),宗贵与志隆为叔祖与侄孙关系,其源皆出自江西赣州石城,实属同根同源;另一支始祖为伯瑛,是明初从南京水南村经长汀迁徙来上杭开基的。据周兴栋《连城周氏溯源》记载,连城周姓开基始祖十九郎公,是周姓在宁化的开基始祖洪吉公的后裔。洪吉公又名元吉,字兆先,号敬轩,原籍陕西歧山县,在宋朝理宗丙戌科考取进士,出任江西抚州临川县尹,卸任后举家定居临川。承发公字梅溪,于宋度宗年间(1265-1274)赐进士第,授五经博士。徙迁宁化城北。承发公生五子:仁、义、礼、智、信。后来仁公迁上杭,子孙分居广东;义公移居宁化新村里安乐铺围坑下窠。生一子:十九郎公(即连城周姓始祖);礼公迁招德里;智公迁会同里;信公留居宁化县城北门头。泰宁县瑞溪周家山周姓祖先,系北宋熙宁年间(1126-1224),周敦熙的第四世孙周季友从汝南郡道州营道县(今河南营乐村)迁居福建邵武禾坪,后又转徙至兰丹石(今泰宁瑞溪周家山)。(见泰宁县方志委《姓氏志》资料) 建宁县贤河周姓祖先,系南宋绍熙年间(1190-1194),江西南丰周姓迁居建宁贤河;其后裔迁居扬林(见建宁县方志委《姓氏志》资料。)龙岩客家周姓祖先,系明洪武年间(1368-1398),周从龙从安徽天长县率军驻汀州,其子孙留此繁衍,后裔分迁江西、南昌、上海等地。至明成化十四年(1478),汀州府(今龙岩市)辖长汀、宁化、清流、归化、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县,成为客家首府,是客家人最早的中心,后客家人由此繁衍生息。长汀县明成化有进士周璇(字元吉)。

入垦台湾

周姓在台湾为第21大姓。其先祖大多是于明、清从福建迁播到台湾,分布于21个县市中,主要集中在台北、台南、彰化。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口统计,周姓占当代台湾总人口的1.2%。由福建迁台的,称为“福佬人”,占周姓总人口75.8%。

台湾周姓先人大都来自闽南,今可分汝南、武功二派。“武功”郡号的是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定居安溪卓源乡的苏卓周,改姓周。先世自河南汝南的周宗贵,是从宁化迁至永定,其四子周闻古迁晋江碧沙乡。明代,随郑成功等入台有福建周姓。清代,周姓渡海到台湾的分属苏卓周、周宗贵派下,他们多来自泉州府的泉州、晋江、南安、同安、漳州府的龙溪、漳浦等县。

1、泉州入台

康熙至乾隆年间(1662-1795年)乘船东渡台湾,于台北县石碇乡入垦的有泉州人周延群,又有泉州人周炎移居台北县景美镇开基。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晋江县的周闻古支派入台,于清水开基的有周大细、周大钟,于台中沙鹿、大安的分别为周大养、周尚悦。其后,于台南安平的周明,于彰化伸港的周应满。雍正年间(1723-1735年)入台于台南盐水肇基的有周白智;于嘉义布袋的有周守宽。入台于盐水肇基的有南安周起挺,于清水的有周明,于台中大甲的有周阵。入台中大甲肇基的有南安周必开。康熙末年(1722年)入台于台北市肇基的先后有南安周必果、周必奎、周昌高等。乾隆年间(1736-795年)入台于台北树林肇基的有周以德、周志善、石狮周殿昌等,于清水的有周国瑞、周国麟兄弟。清乾隆前后,泉州市石狮市石湖周迪吉(塔山公)的十三世孙周世贵迁居台湾省淡水,第十六世周其把、周其定、周其潭、周其营迁居台湾嘉义、南投、鹿港、麻港、葫芦墩等。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入台于伸港肇基的有晋江周朝兹、周道背、周失九等,于台北林口的有周朝章。入台于台北市肇基的有南安周贤明、周标及周廷部(周百万)率族亲数十人,于台中梧楼的有周必缄。入台于新营肇基的有南安周易,于云林东势的有周孟妈携同儿子。道光年间(1821-1850年)入台于台南新营肇基的南安周清南,于嘉义朴子的有周贞仪,于屏东港的有周省,于清水的有周长山。

2、漳州入台

康熙末年(1722年)入台于台北市景美区肇基的有漳州周舜阳,入台于屏东市开垦肇基的有漳州周永荫。雍正年间(1723-1735年)入台于屏东新园肇基的有漳浦周圭。乾隆初年(1736年)入台于高雄旗山肇基的有漳州周光糞。乾隆中期(1765年前后)入台于屏东新园肇基的有周传裕、周传助兄弟。

3、汀州武平县入台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入台于苗栗铜锣肇基的有周永德。

4、其他地区入台

近代,特别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福建省部分市、县(市、区),又有许多周姓后裔随队到台湾,这些人后来大多定居台湾,其后代亦有移居美国等海外。

郡望堂号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姓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睢溪县。此支周姓,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姓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东,系苏周郡望。

此外还有浔阳郡、临川郡、庐江郡、泰山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华阴郡、河东郡、清河郡、江陵郡、长安郡、河南郡、昭州郡。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不闻天子令。”文帝喜严夫将士为真将军。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曾作《爱莲说》,推崇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品格。

此外,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庐江堂、浔阳堂、临川堂、陈留堂、沛国堂、泰山堂、河南堂、笃祜堂、武功堂、世德堂、亦政堂、诵芬堂、清白堂、继述堂、世善堂、忠厚堂等。

祠堂古迹

周宁周氏宗祠,位于周宁县狮城,始建于洪武中叶,历代重建新祠,为歇山式三进四柱三开间,土木结构,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式仿明清建筑风格。宗祠宽22米、深76米,规模首冠全县。主祀唐末(892)入闽始祖周举元。

荷步村周氏家庙,又名周氏维则堂,位于云霄县东厦镇荷步村圩场边,座北向南偏西,建筑面积二百多平方米。祠龛奉祀荷步周氏开基祖太养公及妣吴氏、庄氏和二、三世公、妈神主。

凰山周氏宗祠,位于长乐市文岭镇凤庄村,始建于明代后叶,历代重修,坐壬向丙兼亥巳。祠呈二进,建筑面积900平方米,用地总面积1200平方米。

卓源周氏祖祠,位于安溪县虎邱镇竹园村湖石角落,明永乐元年(1403)始建。清代数次修葺。历代重建,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

田头周氏祖祠,位于安溪县龙门镇寮山村田头角落,约于明永乐八年(1410)始建,后经几次修葺。祠坐巽向乾,占地面积219.83平方米,建筑面积190.63平方米。

锦卿周氏祖祠,位于安溪县龙门镇山头村枧坑角落。始建无考。2001年11月重建。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30平方米,建筑面积176平方米。 

墩坂周氏祖祠,位于安溪县城厢镇墩坂村坂顶角落,约于明正统十年(1445)始建,历代重建;祠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楹联典故

歧阳启姓家声大,芦山承德世泽长。

——周姓宗祠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

——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军纪严明,防守细柳。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著《爱莲说》,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台湾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河南固始县;“淡水”,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军左祖安刘室;一炬东风逞将才。

——周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

开甲第之先声播芳馨孚漳山,绍箕裘之遗训绵奕叶于榜山。”

——漳州云霄周氏维则堂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周氏族谱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清溪周氏族谱》为安溪周氏族谱。始修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续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崇祯四年(1631)、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三十二年(1767)。今本为光绪九年(1883)修,不分卷。内容有明清两朝序数篇,修谱凡例、世系表、列祖传。世系始记于一世周彬,止于二十一世。谱载入闽始祖周彬,字日昌,元朝任官于南京,因被诬告,逃入泉州安溪定居,繁衍发族。还有浦城《周氏宗谱》清周炳麟纂修,始修于明正统十一年(1446),今本修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共6卷。卷1有新旧序、条规、族规、修谱纪略、传记,卷2有族贤赠送诗、墓志铭、年谱、褒典,卷3有遗像,卷5为历代源流系图、源五公派世系图,卷6有各支房世系图、墓图。历代世系图始记于一世,止于六十一世。源五派下图始记于一世源五止于三十六世。载该支周氏祖居汝南。宗端拱二年(989)由福州洪塘迁浦城孝悌里,开基祖为源五。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