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级搜索

简介

傅姓是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36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55%。在福建排名第42位。在台湾排名第56位。

渊源

1、出于殷商名相傅说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傅姓是商相傅说的后裔,因居于傅岩,而以傅岩地名作为姓氏。而《唐书•宰相世系表》也有类似的记载,书中指出,傅姓源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以地为氏。

2、出自姬姓,为黄帝裔孙大由之后,以邑名为氏。黄帝(一说尧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其子孙以邑名为姓,称为傅姓。

3、出自姚姓,为舜帝之后裔,以国名为氏。据《姓源》所载,古有傅国(故城今山东省枣庄南),舜之裔也。其子民以国名为姓,称为傅姓。

4、出自祈姓,傅氏为尧之子丹朱的后裔。丹朱是尧帝子。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出生时全身红彤彤,因取名“朱”。朱一开始被封于丹渊(丹水),故称之为丹朱,其封地在今天河南淅川县的丹水流域,淅川秦时为丹水县,《尚书•逸篇》记载“尧子不肖,舜使居丹渊为诸侯,故号曰丹朱”。丹朱的后代除了傅姓,还有房、沈、丹、朱、狸等。傅氏出自狸姓。夏王封尧的儿子丹朱之裔狸大由于傅,即古傅国之地(今山西平陆东),子孙遂以邑为氏有傅氏。

5、出自赖姓,源自为避难改姓傅氏而来。据《赖氏族谱》所载,赖氏族人为楚灵王所害,改罗、傅二氏,故有赖、罗、傅联宗之说。

6、出自清代有少数民族改姓傅。如满洲人傅恒(本姓富察氏)、傅开(本姓郎佳氏),还有高丽、蒙古、回、马、土等少数民族改为傅姓。

7、此外,中国还有“傅其”与“傅余”的复姓。“傅其”姓见《续通志•民族略》与《通志•氏族略》注:“傅余氏者,傅氏余之族也”;《姓氏考略》注引《姓氏英贤传》云:“傅说既为相,有留居傅岩者,谓之傅余氏;秦乱(傅姓)自清河入吴,汉兴,还本郡,余不还者,曰傅余氏”。

得姓始祖

傅说(前1335-前1246),傅说是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贤相,初隐于傅岩,傅岩有涧水环道,说故为胥靡版筑以供食。高宗梦说,求得之,与语,果贤,乃作说命三篇,号曰傅说,举以为相,国大治。”高宗武丁尊他为“圣人”。汉族傅姓家族的始祖。

入闽迁徙

《台湾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氏族篇》记载:“王审知为泉州刺史,中原战乱,乡人多来依之,如杨承休、郑璘、韩偓、傅懿……等,赖以免祸。”族谱记载:唐僖宗时(873-888),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率部众入闽,其中有河南人傅懿为将佐随行,在福建安家落户,其后裔繁衍昌盛,子孙分布福建各地。

据《阳春傅氏世系源流序》载:唐广明元年(880),唐御史傅实避难入闽,由河南光州随王潮兄弟入闽,为傅姓入闽始祖。傅实始居泉州东湖,后肇基于南安桃源。越二世,其后裔傅瑞迁居仙游罗峰。河南人傅实,任银青光禄大夫兼福建路招讨使,开基泉州,子孙分衍福建各地,被尊为“银青公”。傅实,字仲诚,镇于泉,居泉之东郊。傅实五代初期做到银青光禄大夫兼福建路招讨使。他的后代子孙尊称他为“银青公”。 现存漳浦旧镇乌石海云岩的宋淳熙八年(1181)摩崖石刻,就有傅顼等人舍石槽的记载。生有八子:长居中,居晋江安海阳山;次居献,居武荣;三仁远,居石湖;四仁裔,居仙游罗峰;五仁济,居仙游腊村,后徙建昌军;六仁坦,居长泰白沙;七仁和,居福州连江后溪;八仁育(居地未详)。南宋绍兴六年(1136),傅顒从仙游罗峰迁居尤溪县汤川黄林村巫山大泽演洋。南宋绍定二年(1229),傅伟甫由巫山迁居尤溪台溪乡台溪村,为台溪傅氏始祖。如今,台溪傅姓有1974人,主要分布在台溪村的后坑垅、横洋、直水、西洋、西边栋、曾厝龙、上对面、枣树乾、曲斗洋、上溪坂、浮坑、富山街,洋尾村的后埔垅,家曲洋。台溪傅氏第十九世孙傅再兴迁居闽清八都;第二十世孙傅延瑞迁居闽清城关;第二十八世孙傅日火易 迁居江西傅家圩;第三十二世孙傅宗显迁顺昌仁寿镇。明代,傅实次子傅居献的后裔傅昌朝,生有三子:长廷章,次廷笏,三廷器。廷笏有三子:观我、观国、观寿。傅观寿迁居漳之玄钟,值漳寇陈吊眼作乱,于明弘治四年(1491)与千户李安轻从漳州迁居安溪县兴一里玳坂洋(今尚卿乡陈坂洋),其后裔傅盛斋(傅实的十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尚卿乡陈坂洋迁居金谷洋内村。傅实后裔居南安,数传至傅仁瑞,始徙家仙游,分布在仙游赖店一带。莆田傅姓首登科第者为仙游县傅楫,傅仁瑞裔孙,字元通,少自刻厉于学,末冠,试广文馆第一。时陈襄有门人许安世、江衍,皆以文艺称冠,而陈襄独看中傅楫,从女妻之。傅楫登宋治平四年进士,授扬州司户,转福清丞,历太谷令、龙泉知县、太常博士、侍讲、监察御史、中书舍人,以龙图阁待制知亳州,卒年六十一岁。傅楫子谅友、谊夫、谦受,均授官。从侄傅权、傅希龙,登宋进士,时号:傅氏二龙。从孙傅知柔,宋宣和三年上舍登第。傅楫之曾孙傅丙、傅公棱,均进士及第。明宣德五年,傅实六子傅仁坦的后裔由漳州长泰移居漳平永福,傅实十六世孙傅陈真约于明正德五年从永福官田移居安溪县崇善里登虎榜(今蓬莱镇登山村),(今金谷镇洋内村)。明正德元年(1506),傅进兴率300多位族人迁居尤溪九都石狮倒。明代中期,又开基尤溪十八都的大宁村蒋狮洋。北宋时,傅尧俞的裔孙傅琳九随父到潮阳,曾落脚于宁化;传至傅万金,由豫章抚州金溪县迁居福建的宁阳(即今宁化县)黄双洲(今属建宁县)。

据宁化安远(安家石祭)《傅氏族谱》载,其先祖为傅实,生于唐咸通七年(866),祖籍济州,因黄河改道,徙至河南固始县。广明元年(880)迁居福建,为傅氏入闽始祖。傅万金的第六世孙傅六七、傅六八各有4个儿子。其中,傅六七的长子傅一郎,生于乾兴元年(1022),因游猎招得理(今宁化安远)安家石祭,后便开基于此。其后裔分衍于建宁县。1992年由福建的宁化、建宁,江西的石城、兴国、于都等地的傅氏子孙共同编修的《傅氏十修族谱》的记述与该谱有所不同。《傅氏十修族谱》载,这支入闽的傅氏世系图为:奕——璧——显通(字万金)——璇郎——钦郎——少一——六七。傅六七有八子:一郎开基宁化安家磜;二郎开基长汀熊家坑卢洋;三郎开基坎头;四郎开基宁化水茜乡上傅、下傅;五郎开基石城、屏山大坪头;六郎留居黄双洲村;七郎开基儒地;八郎洋开基凹头双坑。傅一郎即是傅以南,讳天植,南宋宝祐元年(1253)进士,原任安徽宿州大守。约在南宋咸淳元年(1265),辞官不仕,偕家从宿州灵壁县避乱入闽,暂住汀州宁化县石壁村的大城坑、中门、凹里。景炎二年(1277)闻文天祥兵败,从赣南退回汀州后,傅以南立即率长子傅旦郎、次子傅景郎奔赴长汀,与文天祥相会;留第三子傅是郎居宁化石壁。在去漳州的途中,道路被阻,时局发生变化,文天祥等一行人,改变行军路线,转赴广东勤王,寻找端宗。同年三月抵广东梅州,五月出梅岭。傅以南不幸逝世于梅州。傅旦郎、傅景郎扶柩葬于梅州程乡县(今大埔县)。后来傅旦郎、傅景郎均下落不明。傅是郎从宁化石壁迁居长汀县宣豪里杉树坑、大岭背坑(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据福建上杭《蛟洋傅氏族谱》载,傅三侍(即傅是郎)有8个儿子,除第三子守祖外,其余均外徙,分衍于广东的兴宁、南海、佛山等地。广东《兴宁县志》载,宋南渡后,傅一郎由吴抵宁化石壁。其孙傅念七迁上杭蛟洋。念七郎:正先公七子,妣李六娘。先移居江西,后迁上杭胜运里太拔乡增坑,最后定居上杭蛟洋,被尊为蛟洋的开基祖。

宁化、建宁、石城、兴国、于都《傅氏十修族谱》:说公六十二世奕,相州邺人。仕唐,曾任太史令、太史丞。唐咸亨中,自祖居地清河赴任江南,子孙遂散居南方各州。生六子:觐、现、壁、仁均、维光、兴。三子壁,生于唐武德七年甲申,登第后官至御史,生二子:鼎、显通。显通,字万金,携家自江西迁到福建宁阳(宁化古称)黄双洲村居住。显通生子璇郎,璇郎生钦郎,钦郎生少一郎,少一郎生六七郎,六七郎生八子,分衍各地:一郎游猎招得里(宁化安远乡)时,就在宁化安家磜开基;二郎迁长汀熊家坑卢洋开基;三郎迁坎头开基;四郎迁宁化水茜乡上傅、下傅开基;五郎迁居江西石城、屏山大坪头开基;六郎居黄双洲;七郎迁儒地开基;八郎先迁洋坑后徙凹头双坑开基。四郎裔孙孟保,于明嘉靖二年癸未,迁江西石城柏中里小秀开基。

北宋时,傅尧俞裔孙琳九,随父到潮州,曾落脚于宁化。传至傅万金,由豫章抚州金溪县迁福建宁阳(即宁化)黄双洲。再传六世,长六七郎、次六八郎,各生四子。六七郎长子一郎,生于北宋乾兴年间,游猎招得里安家磜(宁化安远乡境)卜居于此,肇基繁衍,后裔分衍建宁县。

《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第一辑):傅以南,讳天植,名一郎,又名十一郎,南宋理宗宝祐元年进士,官授宿州太守,辞官后,由宿州灵壁迁居宁化县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元军攻陷临安,傅以南率三个儿子参加文天祥抗元部队。在途经连城宣河里大岭背杉树坑时,留其第三子侍郎定居于斯,以作勤王后援。傅以南则与长子旦郎、次子景郎,经朋口、直抵广东。景炎二年四月,以南卒于梅州。旦郎、景郎情况不明。侍郎生八子,唯三郎守祖,余皆分迁广东兴宁、南海、佛山等地。

蛟洋《傅氏念七郎公房谱》:先世金陵人,因避乱潜入闽,由宁化抵于上杭胜运里增坑,而七郎又自增坑移于蛟洋。

连城《傅氏念八郎公房谱》:十一郎公抵闽,携子十八郎公,居邵武路石壁村(宁化石壁),复迁于连。十八郎即侍郎(是郎)公也。生子八,迁居粤土,卜基汀杭,不一其区,独念二郎公居朋口;念八郎公为大理评事,寓于城。

马埔《傅氏汉生公房谱》:吾族系宁化石壁大承坊中门人,不幸屡遭战乱,离散外州,后移汀州长汀宣和墙里。开基始祖太傅侍郎公,历传数世,子孙蕃昌,汉生公迁居马埔图。

连城朋口《傅氏族谱》:原族燕土,支分延蔓于清河顺天府昌平县。至宋高宗南渡,徙于宿州。景定间,以南府君魁进士,任郡守,致仕后,自吴灵壁入闽宁化石壁村。生三子:旦郎、景郎、是郎。

宁化曹坊十八烈《清河郡傅氏族谱》:昔傅祖四九郎,原系连城县朋口,清河郡。仕荣公商游宁邑罗溪,觑见地名十八烈山环水绕,龙势锺英,于是筑室而居,置产入籍宁邑。

上杭《客家姓氏源流汇考•傅氏》:开发闽西的傅氏远祖:以南,讳天植,又名一郎、十一郎。南宋宝祐元年进士,景定间任安徽宿州太守。时当元兵南侵之际,公辞官携家南迁,从宿州灵壁县随中原父老入闽抵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大丞(城)坑中门坳里居住。景炎二年,爱国名臣文天祥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统率义军抗元。以南携长、次二子旦郎、景郎参加抗元义军勤王。三子正先,号仰斋,乳名是(侍)郎,遵父嘱由宁化石壁迁居长汀河源里墙里大岭背坑(今连城宣和乡傅家墙)。是(侍)郎,原配万氏,继配陆氏、赵氏,生八子: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朋口;念三郎居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亦说迁泉州);念五郎迁潮州(亦说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亦说迁山东);念七郎迁上杭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东门,后裔一部分迁山西大同,一部分迁广东饶平。念八郎二十二代裔孙傅成章,于清乾隆八年从饶平迁四川简阳市踏水镇杨李沟。

是(侍)郎次子念二郎迁居朋口屋场坑,生五子,分衍各地:太一郎迁广东镇平;四九郎,住朋口周围村庄;五九郎失考;百一郎迁上杭太拔乡增坑村,后裔迁苏前、合甲、白砂等地;千一郎,后裔一部分迁新泉背头窠,另有部分迁长汀大同镇大铺下。

念七郎,先从傅家墙迁江西,后迁上杭太拔增坑,后定居蛟洋傅凹头,为蛟洋傅氏开基祖。其长孙太一郎迁广东电白县。十五世裔孙升伟迁浙江龙游县赤津渡头;升裕迁龙游方旦;裔孙大敏迁遂昌县塘岭头、汤溪。十六世裔孙万一,于清康熙间西迁四川简阳,如今已传十三代。

上杭增坑开基祖百一郎,繁衍迅速,自南宋末从朋口迁上杭西门,再迁增坑后,已传三十代,自第三代起便大量外迁。清末前外迁浙江龙游、衢州、衙县、金华、杭州开基的计有十七批;迁江西瑞金、兴国、万载开基的有五批;迁广东惠州、粤北开基的二批;迁福建、闽西各地的更多。

北宋末年,河南邓州人傅自得,字安道,其先祖济源人,先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父登进士,官吏部员外郎。遭“靖康之变”,宣和七年,金将入寇,其父不屈死于金人,傅自跟随母亲赵氏逃难至福建泉州,南迁避居南安丰州。傅自得字安道,福建晋江人。父察,宣和末使金,遇害。生于徽宗政和五年(1115)。以父死国,得补承务郎,迁福建路提点刑狱司,通判泉州,知兴化军,积官至朝奉大夫。自得在泉州、莆田开基,子伯寿、伯成等都为名宦,逐成大族。

江西宁都衙背《傅氏初修族谱》以傅维昌为一世祖,官为翰林院学士,任福建建宁府同知。二世为傅景隆,原居豫章金溪县,由仕宦而抵闽汀。第三世为傅一郎,官居中书舍人,致仕后因避寇而居宁化招贤里黄双洲。第四世为傅六八;其长子傅五郎徙泉州府南安县。第十九世傅仕通,号必和,自南安迁入赣州,初居洗马巷,继迁水茜坝。明洪武年间,为贸易迁居豫章石中里洋潭吞口。明嘉靖年(1523),傅孟保自宁化(上傅)迁居江西的石城柏中里小秀。明正德元年(1506),傅进从尤溪中仙迁居汤川丘山,后又移迁至台溪溪尾枣山洋再迁入梅仙村。梅仙傅姓后裔分衍于尤溪的台溪、城关、联合下云以及南平的樟湖坂。

傅实次子傅居献的后裔傅昌朝,生有三子:长廷章,次廷笏,三廷器。廷笏有三子:观我、观国、观寿。傅观寿流寓于漳之玄钟,值漳寇陈吊眼作乱,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与千户李安轻从漳州迁居安溪县兴一里玳坂洋(今尚卿乡陈坂洋),其后裔傅盛斋(傅实的十九世孙)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从尚卿乡陈坂洋迁居金谷洋内村。

宁化傅氏子孙又不断向广东、湖南等迁徙,一支辗转迁徙、定居于湖南浏阳。清初,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傅氏家庭的各个分支不少人经广东、江西、湖南远迁陕西汉阴以及四川大竹、渠县、简阳、重庆梁平等地定居落户。清康熙五十九年至乾隆初年,傅氏经浏阳西迁共四房兄弟,一支迁陕西汉阴县,一支迁陕西镇安县,一支居四川,一支迁居湖北。陕西汉阴县涧池铺洞河、军坝傅氏祠堂,军坝九组大房裔孙傅盛久还保存有《浏阳傅氏族谱》。

 傅以南,讳天植,名一郎,又名十一郎,安徽宿州府灵壁县人,南宋理宗福佑元年(1253年)的进士,曾任安徽宿州太守,为人正直,为官清廉,主张抗元,与当朝宰相贾似道不合,遂致仕避祸,由灵壁迁到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大城坑中门坳里。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元军攻陷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组织勤王兵来到汀州,傅以南率儿子旦郎、景郎、是郎及全家参加文天祥的抗元部队。至上都宣河里大岭背(今连城县宣和乡傅家墙村)时,留下三子是郎及家属居住在这里作勤王队伍的后应。傅以南及长子、次子继续随军南下。傅以南在广东梅州战斗中以身殉国,旦郎、景郎下落不明。傅是郎(字正光)定居于宣河里(今为宣和乡),生八子:念一郎迁广东;念二郎迁连城县朋口,念三郎留守傅家墙;念四郎迁山东;念五郎迁泉州;念六郎迁福州;念七郎迁上杭县蛟洋;念八郎迁连城县城关。

蕉城区赤溪镇傅族谱记载:傅氏家族系“泉州仙游逻峰第三房偁公第三子滋派裔孙希明公,行中二官正将与张汉英等辈守樊城以御元兵四年。不解公射中元张宏范之肘城陷逃往福宁州(长溪县、宁德、福安)等地。发至周宁七步十二世裔孙万林公字“宗一”次子恭二公、胞弟寛七公同迁徒遂宅宁德赤溪。后则施于全国各地,有周宁、太顺、福鼎、福安、台湾、江苏、上海、北京等。赤溪南阳恭二、寛七两公是我族之开山祖者也。”恭二、寛七两公先由周宁七步而迁居福安大留,为了发迹生计,于明孝宗年间,从福安大留三迁徒居宁德赤溪南阳焉至今已数达五百多年。百业擢英,后先祖望,子息生养,昌如螽斯 。

入垦台湾

福建傅姓傅实有八子,繁衍分派于泉州、晋江、南安、仙游、安溪、尤溪、长泰、连江等市县,还有部分迁徙到广东、江西、台湾等地。广东、台湾傅姓大都记载是傅说的后裔。广东族谱记载,他们系南宋末由仙游迁入广东。明清时傅姓再漂移至台湾的。台湾及海外各地的傅姓中国人,大多奉“银青公”为他们的“唐山祖”;他们所奉的一世始祖,则跟大陆每一处地方的宗亲一样,是三千三百年前的殷商名相傅说。据台湾傅姓父老相传,在大陆沦陷以前的泉州城里,还留存有一处“银青公”的遗迹,那就是东门外“妙应禅宇”里的“傅公祠”。据说,那座“妙应禅宇”本来是傅实担任福建路招讨使时的府邸,鉴于他本人笃信佛教,后来才在一位妙应禅师的请求下,捐出来改为寺庙的。当然,妙应禅寺里的那座“傅公祠”,也是当初为了感谢傅实相赠庙产功德而兴建的。在台湾的仙游傅姓子孙,仍然珍藏着一篇抄录自该祠堂的“南安仆射招讨使傅公祠堂记”,文中对于他们的来龙去脉,有十分详尽的记述。

郡望堂号

清河郡:汉高帝置郡,后屡改为国,元帝永光后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东北)。

北地郡:治所秦时在义渠(今甘肃省庆阳西北),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武忠西南)。

版筑堂:又称“版筑傅氏”,在福建、台湾和海外多见的宗亲组织,菲律宾的“版筑傅赖同宗会”。所谓“版筑”,就是中以两板相夹,把泥土放在其中的一种古老建筑方法,后来被引伸为营造的统称。创造者傅说,故现在有傅姓族人以“版筑傅氏”自称,以纪念始祖傅说。

兴商堂:商武丁时刻想振兴自己的国家,但缺乏贤人帮助。一天夜里,他梦到圣人来到他面前。这位圣人名说,治国的本领很大。于是武丁就画了那圣人的像,命许多人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一位泥水匠人,正在那里筑墙,他很像武丁梦中见到的人的模样,请到朝廷,他果然帮助武丁振兴了商朝。他就是傅说,是历史上的名宰相。

此外,傅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以“清河堂”、“野版堂”等。

祠堂古迹

尤溪演洋傅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该谱遭寇焚毁;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再次重修。

安溪蓬莱登山傅氏鸿胪祖宇,位于安溪蓬莱镇登山村,约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始建。1984年重新修葺,焕然一新。祠坐乾巽兼戌辰,宫殿式建筑,土木结构,建筑面积207平方米。

安溪金谷洋内傅氏东山祖宇,位于金谷镇洋内村东山自然村。祖宇约于明末始建。祠坐甲庚兼卯酉,建筑面积468平方米,占地面积600平方米。

尤溪台溪傅氏宗祠,俗称“富山清河堂”,位于台溪村富山之麓,始建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由傅绵远主持创建;清康熙年间重建。祠堂内有宋代理学家朱熹和书法家李联留下的楹联墨宝,有南宋忠臣文天祥为入闽始祖傅实题赠的“忠、孝、廉、节”四字真迹。

尤溪台溪傅氏井后宗祠,俗称“富山井后堂”(即二祖厝),位于台溪傅氏宗祠左侧,相距百米之地。该祠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由傅佰英偕子傅成旺主持创建。

连城一郎公祠,位于连城东门城墙窝傅氏宗祠又名一郎(以南)公祠,午山子向,原为念八郎房所建,后该房乏人遂由一郎公裔管业,故称“一郎公祠”。

连城傅家墙祖祠,又称连城宣和傅家墙祖祠──崇本堂,庚山甲向,建于清初,祠宇规模宏伟、结构精巧,喜鹊御柴形。

上杭增坑祖祠,上杭太拔增坑祖祠,亥山巳向,是百一郎公故居。清咸丰九年已未岁(1859年)按原样重新架造。祠前百余米有二处虎爪石,猛虎跳墙形。

上杭傅氏总祠,由胜运里、白砂里、蛟洋里傅氏宗亲集资共建,于乾隆六年(1741年)建成,亦称傅氏高祖三里祠。三里祠坐落上杭城关东门贞洁巷,坐南朝北,占地350平方米。

赤溪镇傅氏祠堂,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赤溪镇,始建于清代,2001年重修。祠堂奉祀傅氏恭二公世祖。祠堂坐落于镇所在地,坐南朝北,占地面积600平米,五进殿落。

楹联典故

版筑家声传万古;云台事业耀千秋。

尊儒尚学;崇俭抑奢。

二邑称圣;三德兼优。

宋代博士;殷商圣人。

版筑垣亭古;有德世泽长。

学士科举列榜首;巾帼鼎甲第一名。

溯祖宗渊源,商朝相、汉朝将、宋代侍郎,自昔家声丕振;

追孙支蕃衍,始迁闽、继迁粤、分居江右,如今世泽流芳。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傅氏族谱有《仙溪罗峰傅氏族谱》仙游傅氏族谱,宋康定二年(1041)傅衡始修,历朝续纂,民国十五年(1926)傅密修撰石印本,共18卷首1卷18册。卷首辑谱序、跋、凡例、摄影、目次;卷1刊历代修谱序、跋、敕诰、记文;卷2列科举、题名及名录、仕迹和坊、匾诸项列传、行状等;卷3刊列传、行状、志铭;卷4载墓图;卷5集图说、像赞及仙术、典礼、祭规;卷6艺文;卷7至卷18皆述世系。其中记述列祖功德颇详,如宋进士龙图阁少师傅楫、宋进士直龙图阁傅淇、明宝钞提举傅启等。谱载唐末,始祖傅实随王潮自光州固始入闽,择居泉州东湖;实传三世至瑞,徙仙游罗峰肇基一脉。台湾《傅氏宗谱全本》傅任垣主编,1997年台湾版,汇聚福建武平、广东镇平、台湾高雄、美浓、台中、苗栗、桃园、杨梅等地傅氏派系。一世祖傅说,二世傅伯征,传至九十五世 (傅觌十四世,迁台一世)傅廷俊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渡台。生五子:长子盛元(居台中东势角开基),次子不详,四子盛珍、五子盛麟定居苗栗头份,三子盛乾居桃园县杨梅镇高山顶开基立宗。另有《上杭蛟洋傅氏族谱》清傅屏邦等编纂,始修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道光二十六年(1846)续修木刻本,共12卷首1卷13册。《傅氏宗谱》清傅韦仁主修,清宣统二年(1910)建阳傅氏木刻本9卷。载始迁祖唐傅云。尤溪《台溪傅氏族谱》始修于元至正七年(1347),傅阜主持篡修。

© 福建两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闽ICP备17021731号-7
推荐浏览器:IE9以上、谷歌浏览器、360极速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