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
邱
目前中华丘(邱)氏约有人口五百万,福建有41.7万人,排名第24名;台湾30万人,排名第16位。
渊源
1、源出姜姓。
西周初年,姜太公封于山东一带建齐国,都营丘(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其支庶以地名为氏,始有丘姓,史称丘姓正宗,迄今有三千多年历史。炎帝生于姜水(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遂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末,其后裔吕尚,即姜子牙、太公望,辅助周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而都营丘,后迁至临淄西北。姜子牙生三子:吕伋、将具、印,印公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
2、源出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周武王封曹姓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初为鲁国附庸。春秋时晋爵为子,迁邹县南,称邾娄。春秋时邾大夫丘弱之后称丘氏,并世居扶风(今陕西兴平县)。邾国丘弱是丘氏族源之一。五代大儒丘光庭在《兼明书•丘氏》中提出:“昭二十三年,左氏有邾大夫丘弱,则左氏为传之时已有丘氏。
3、出自姒姓。夏帝少康时,封其小儿子曲烈于鄫(今河南省柘城县北),至周灵王时,为莒国所灭,其子孙去邑为曾氏,其后分支中就有以丘为氏。此为曾、丘联宗之说。
4、源自鲁太史左丘明之后。明公为春秋鲁国左史官,丘明为其姓名。孔府所藏《左传精舍志•谱系志》:左丘明为姜太公第二十一代孙。《风俗通义》载,“世居扶风。汉末,丘俊持节江、淮,王莽篡位,遂留江左。”受历代皇帝追封,丘明墓由丘氏子孙世代祭祀。
5、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汉代少数民族乌桓族有丘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鲜卑族复姓丘林氏、丘敦氏改为汉字单姓丘氏。清满洲八旗秋佳氏改姓邱,又彝、蒙、苗、土等族均有邱姓。
清雍正皇帝时,由于避讳孔子的名号,而下令把"丘"一律改为"邱"姓。民国初,清末诗人邱逢甲倡议复丘姓本字,他首先将本人姓名写作丘逢甲,闽、粤邱姓族人也纷纷响应改邱为丘,但仍有不少邱姓人继续沿用邱字。结果现在的邱姓人士随处可见,而以丘为姓的人反而不多了。
《通志•氏族略三》:“又有丘林氏,丘敦氏,并改为丘氏,虏姓也。”汉以来匈奴、鲜卑、乌桓、羌等族改姓丘(邱)氏者甚多。《史记•索隐》曰:毌音贯,毌丘,古国名,卫之邑。郑樵《通志》将其列入《以邑为氏》中。三国魏有名将毌丘俭,出生于今山西闻喜县。其子孙改毌丘为丘氏。
得姓始祖
西周初年,姜太公吕尚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于齐,建立齐国,定都营丘。据传,太公尊重当地人民的风俗习惯,简化君臣之礼,又鼓励百姓利用本地鱼盐资源发展生产,齐国呈现出一派祥和富足之景象,太公受到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太公之子穆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穆,丘穆后人遂沿用丘姓,奉丘穆为得姓始祖。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丘穆亦为邱姓得姓始祖。
入闽迁徙
《福建通志•丛谈》载:“自永嘉(307-312年)不竟,中原板荡,江左衣冠右族,林、陈、黄、郑、詹、丘、何、胡八姓,迁入闽中”。沿荀江、浯江、淄江三江而居。因晋人入闽沿江而居,故此三江统称“晋江”,县名也因之。据明清永春《堂前邱氏族谱》、泉州《泉西锦塔邱氏宗谱》、仙邑《凤冈邱氏族谱》等记载:“晋永嘉间,中原板荡,我给事中夷公,同衣冠族林、陈、黄、郑、詹、胡、何八大姓入闽,居住刺桐里。闽中之邱,夷公始也……”。其后裔20世孙讳祯者官仪真刺史,唐末为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相逼.移居风邑(今仙游县)开基立业。凤岗宗祠请宋丞相李纲为其撰写“祠堂记”。后裔主要聚居于闽东南地区。包括泉州、石狮、永春、惠安、莆田、尤溪、霞浦、福清等地。又据《闽县乡土志》载:“六朝有邱祚者,随宋(420-479)昌国郡守阮弥之入闽,后亦守郡,因家焉。”
陈盛羙《明山秀水客家人》称:丘(邱)姓,于东晋从河南迁居宁化石壁。宁化丘氏以穆公为开姓祖,礼郎为宁化开基祖。《中华丘氏大宗谱•福建宁化分谱》•《宗族源流考》云:南北朝陈文帝时,先祖俊郎公官任镇国大将军。天嘉三年壬午(562)自河南固始迁居江西抚州藤桥。妣崔氏,生子名行恭。迨陈鼎迁,隋文承运,炀帝失德,行恭公因而避隐。至唐贞观间,受命征讨高昌有功,被封为天水郡公。生子名项,以进士授礼部侍郎。项生二子:崇、承。崇以进士官吏部侍郎;承以武进士官任江南水陆招讨大将军,支衍洪州。崇生一子名琥,登进士第,官任西台御史,生子昆清。昆清累官光禄大夫、治内阁皇宫太子太师。妣李氏念二娘,生二子:十七郎、十八郎。十八郎,妣佘氏,生二子,其次子兰郎迁居建宁府武夷山下;十七郎,妣何氏十九娘,生六子:礼郎、义郎、开郎、员郎、智郎、钧郎。义郎迁居建宁兰溪;开郎迁居建宁将屯坑;员郎迁居建宁山坊;智郎徙居汀州杉木屯;钧郎徙居南丰石含源;惟长子礼郎于唐长庆三年(823)迁居宁化招贤里双溪口石壁咀(今水茜中心坝),为宁化丘氏开基祖,裔孙蕃衍闽、赣、粤、台各省地。
唐总章二年(669),府兵队正丘安道随固始人陈政入闽平乱。丘安道定居漳州,至第15代孙讳鸿衍者由火田朴徙龙溪十一都镇南社(今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渡头社)。鸿衍长子辙,南宋淳熙十一年进士,调番禺尉。另据江西上饶桥下村谱载:高宗仪凤三年(678),邱德淳以武略从将军陈元光讨闽。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了奖励退役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当年,他们都以唐朝军人为荣,自称为“唐人”,其后代移民至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时,大都还用“唐人”这一称呼,这正是海外“唐人街”的由来。福州地区的男人,方言称“唐铺人”,也是起源于此。1990年5月6日台湾《联合晚报》报导,唐太宗的功臣丘行恭五世孙,光禄大夫兼内阁太子太师丘昆清,因避战乱从中原南下,于唐长庆三年(823)从江西南昌进贤县江南村避乱过江入闽,举家至建州(建瓯古称)居住。《建宁分谱》称,丘仕宾,名国宗,于唐天宝三年(744)自江西南丰军山客游邵武禾坪,娶刘氏女而居之,曾孙法从于唐昭宗元年(904)甲子徙居义宁军葛藤窠,继迁上黎高坑,遂家于此,为建宁鼻祖。唐末丘亮,字仲采,官千牛卫上将军,同兄定居建阳,其姪裔讳祥字仲瑞(坟墓尚在建瓯漈上村)赘于欧墩欧氏,因而家焉。仲瑞之八世孙善祥于宋景定二年(1264)初修《建安邱氏族谱》。
唐中和元年(881),王潮、王邽、王审知兄弟随王绪起义军南下。明嘉靖《固始县志•隐逸》记载有18姓,史称“十八姓从王”,光启元年(885)八月到达泉州。海南省定安县分谱转述元至正十二年(1352)的《清源丘氏宗谱引》道:“吾丘氏之先祖讳杰公,原系河南郡光州固始人。唐广明(880)间避黄巢乱入闽泉郡清源,其后代有一支分迁海南定安。”景福二年(893),王审知率兵攻下福州。据厦门诒谷堂族谱记载,邱世延(讳延祚)在王氏兄弟军中任团练,并娶王潮之妹为妻。据武夷山黎口谱载,光启元年乙巳秋,邱祯(字季祥,846-923)随王潮入闽卜居建平之北乡(今武夷山市)石臼里黎阳屯黎口。古田岩富邱氏谱载:唐僖宗时(874-888)丘七携三子迁古田,“迨王审知入闽,第三世大理卿润公始迁岩富。”其裔孙恒山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戊寅由岩富迁到连江马鼻贵丰。
北宋丘(邱)氏入闽史上的重要人物丘烋秀(1006-1086),乃宋仁宗景佑元年进士,河南光州固始人氏,筮仕鸿胪寺卿,因厌倦党争,举家南迁福建兴化莆田岩头乡,逝后于崇宁二年受诰追赠为光禄大夫、枢密院使。长子丘成实于宋哲宗元符元年被授为通直郎,后历迁至枢密院使。宋崇宁元年朝庭焚“元佑法令”、立《元佑奸党碑》,党争升级,成实被波及贬谪出京,外放福建罗源县吏。三兄弟各成为广东、海南重要的开基祖。
宋“靖康之难”导致的大迁徙,福建各地丘(邱)氏族谱中,开基祖多是处于这一时期,时间、地点、名讳也记载得较为详尽。部分在本省内衍播,部分迁播临近省份。如争论颇多的上杭始迁祖的有关谱牒资料记载中,尽管对开基祖各有不同观点,但时间点基本一致,都在南宋末或元初。连江县邱姓人口近三万人,其三支开基祖肇连时间分别为南宋绍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和二十八年,彼此相差无几。
陈良学《宁化石壁客家人移垦秦巴山区考略》(载《石壁与客家》)云:陕南邱氏是福建上杭客家人。宋末元初,文天祥率兵南下,以邱文兴为参军,驻守广东嘉应州之镇平(蕉岭县),文天祥兵败后,残部分散闽粤各山岭,和当地畲族结好,安居下来。文兴即为嘉应州邱氏始祖。据《粤东邱氏家谱》载:邱氏夲姜太公开基,周朝成王封皓公于河南中州高邱,爰以邑为氏。后因人满遂迁于闽之上杭、宁化石壁。传到六世祖迁粤之沈香(今番禺县北、即广州市郊),从口而存。森公又迁惠郡龙川之张方约池鸡笼楼下,开基创业。
《曾氏族谱》和西亭《曾氏族谱》分别有载: 新垵以邱氏姓氏为主,这个姓氏的繁衍可追溯到五代时期“开闽圣王”王省知的胞妹的丈夫——曾延世,此人五代时期的开闽副将,是福建龙山头曾氏的开基祖。在闽繁衍至第九世曾公亮,到第二十二世曾明,字永在,号迁荣,入赘海澄新安邱家,娶苏氏为继室,生二子,长日大发,次日正发(二人分别承接曾邱两姓宗嗣),大发姓邱,正发姓曾,但姓邱仍以曾姓昭穆为行辈,以纪念其血脉系曾姓所传,并订曾邱二姓不得婚配之祖训。这正是“曾邱同宗”的由来。族谱还昭示:海澄新安邱姓、厚境、清漳、管桥、田边、浦尾与同安曾营、浦头、曾厝坡,以及晋江、龙岩、平和、漳浦等地的曾姓,都属同一支派。台湾地区和菲律宾均成立有“曾邱同宗”会,借以敬宗睦族。
入垦台湾
台湾同胞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港澳同胞及海外华人华侨中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祖籍地在福建,其中福建丘(邱)氏宗亲占海内外本姓人口总数的十分之一左右。粤、桂、琼、赣、浙、台及东南亚等地的丘(邱)氏的诸多祖源也来自福建。明清时期,大量福建人东渡台湾,繁衍生息。据1953年台湾的户籍统计,在当时户政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就有63个姓氏的族谱明确记载了他们来自福建,且其先祖源于“光州固始”。1989年的台湾文献会资料表明,在前100个大姓中,有四份之三是台湾与福建所共有的。目前,台湾位列前的十大姓,竟有九个与福建十大姓相同。可见闽台渊源之深。目前,台湾邱氏人口约3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自明清以来,我省邱氏先后播迁台湾的有14个县,82支,主要分布在台北、桃园、台南、苗栗、新竹、彰化、屏东、高雄、南投、嘉义;其次是云林、基隆、花莲、台中等。以当年跟随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者居多,仅诏安县秀篆村迁台的邱姓开基祖就多达34位。丘(邱)氏人物名贤众多,丘(邱)氏文化博大精深,收录于《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历代名人115名。“从春秋时期以孝著称的丘吾子到《左传》作者、鲁国左史丘明;从一信降伏千军万马的丘迟到总领道教的大宗师丘处机;从《大学衍义补》作者、一代巨儒丘濬到民族英雄丘逢甲;从世界殿堂级数学家丘成桐到泰国前总理丘他信”和现任总理英拉兄妹,数不清的丘氏先贤英杰为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收集在清以前的福建方志中,考取功名的闽籍邱氏先贤有九百多位,其中兴化府莆田、仙游两县中过进士的就有24名。在台湾,邱氏名人辈出,比较著名的就有丘逢甲之子、前台湾“总统府”资政、少将参议丘念台,前台湾“总统府”资政、“行政院”副院长、台湾省主席、国民党中央评议主席团主席邱创焕,前台湾“行政院”副院长邱正雄、邱义仁、台湾衛生署長邱文達、台湾“立法委员”邱毅、邱创良、前台湾“考试院”考选部政务次长邱吉鹤、高雄市副市长邱太三、新竹县县长邱镜淳等。
郡望堂号
河南郡:丘姓起源于山东,早期主要向西、向南播迁,河南境内便有丘姓名门望族。此支丘氏,是以丘穆为其开基始祖。
扶风郡:扶风丘氏应该是来自山东。至汉武帝(前140-87年)时,由山东徙人关西的旧族不断增加,逐渐衍为望族,其中包括丘姓。如东汉时,扶风有丘訢,少有大才,清高傲世,不与俗人交往。一次郡太守召见他,他说:“明府欲用我为僚属,还是想和我结友、尊我为师呢?这些都是我不感兴趣的。”郡太守异之,遂不敢强迫他。
吴兴郡:有说吴兴丘氏为春秋邾国大夫丘弱之后,曹姓丘氏与姜姓丘氏在秦汉以后逐渐融为一体,故吴兴后裔亦以姜太公为祖,并逐渐发展形成为著名的“吴兴丘氏”。
河南堂:以郡望为堂号。
文庄堂:丘濬,字仲深,号深淹,广东琼山人。历任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谥文庄。子孙遂以文庄为堂号。
此外,还有吴兴、扶风、敦睦、砚耕、思敬、树德、忠实等堂号。
祠堂古迹
光泽邱氏宗祠,座落于光泽县崇仁乡,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雍正八年大修。
福鼎秦屿邱氏祠堂,清光绪丁丑(1877),邱楚成公邀族人云凤公、作华公等筹集公款,把祖厅基址拓为祠堂,农历7月动工兴建,同年十月初七晋主安位。占地226.8平方米。
上杭丘氏宗祠,座落在上杭瓦子街解放路,早年为海内外丘氏裔孙纪念客家丘氏开基始祖丘三五郎的宗祠。建于清嘉庆二十年,也是最具特色的客家古建筑之一。该祠占地约5000平方米,坐北朝南。
尤溪星明村邱氏宗祠,星明邱氏宗祠河南堂又名底厝园,建于明朝嘉靖三年甲申岁(1524),旗形。堂坐甲兼寅,向庚兼申。系邱氏尤溪开基始祖兆庆公十六世孙积善公奠基。
尤溪书山祠堂,又称祖祠时思堂,乃始祖福伍公所建。坐壬兼子,水出丁。
石狮东埔邱氏祠堂,清雍正丁未年(172年)祠堂地基经地理先生详细选持,开工基建,雍正戊申年阳月(7128)竣工,建筑面积350平方米。
上杭丘氏祖祠丘氏总祠,位于上杭县城东登俊大街(今解放路206号),创建于清朝嘉庆三十年 (1815),是一座有代表性的客家风格古建筑。该祠:“杭邑所建祖祠推此为冠”,占地5000多平方米,“造成中宫连进四大栋,后台及左右俱起围楼”,四周围屋配房两层计100余间。
楹联典故
渭水家风正;河南世泽长。
——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丘姓的郡望为河南郡。下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
系承姜尚;源出扶风。
——佚名撰丘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齐•太公姜尚封于营丘,支孙以地名为姓,是为丘姓。清•雍正年间诏令改为“邱”,以避孔子名讳。
渭水家声远;琼山世泽长。
——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源出姜姓的丘氏始祖姜太公“渭水垂钓”事典。下联典指明•丘浚事典。
却聘高节理学流芳奕代;钟奇显宦瓊山著绩明朝。
——同安小嶝邱氏宗祠对联。
系出太公,一脉精神崇礼德;功齐夫子,两书内外著春秋。
——丘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齐•太公姜尚事典。下联典指左丘明,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族谱文献
记载闽台丘(邱)氏族谱现存数百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邱氏世昌公支谱》,始修于元至正年间(1335-1340),历明嘉靖、万历至清康熙、乾隆、道光、光绪、今本七修。3卷首1卷。卷1为清咸丰本,卷2至卷6为清光绪本,卷1辑历代序文、源流、凡例、祠图、坟图、传赞、同宗显宦及远祖世系传;卷2至卷6列高岭世系传,后跋佚。谱中较记述详祖业,卷1源流、传赞及祠、墓图和祭产等各子目中记载详细。内载唐邱行恭为始祖,唐贞观时因功封天水郡,遂世代以天水为郡望。传七世至礼郎,迁居宁化招贤水西,为迁宁始祖;至宋咸淳六年(1270)二十郎由水西称居高岭,为一世祖蕃衍一脉。还有《丘氏族谱》台湾丘氏族谱。始修年代无考。内载西晋永嘉年间任参军给事中丘姨公,与中原洛阳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入闽后先在今南平地区及福州晋安定居,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穆公九十世,肇基公十二世,俊公九世道芳公从广东梅县五华利田移居台湾大甲日南开基祖。另有《河南堂丘(邱)氏族谱》永定丘(邱)氏宗族所修谱牒。1999年合修共修。《上杭中都丘民族谱》上杭中都丘氏宗族所修谱牒。《天水郡丘氏(谷桢公位下)房谱》宁化丘氏谷桢化脉下支谱,1994年由丘恒谦主持九修本。